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74章 投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投诚(1 / 1)

严实心事重重下了城墙,不知道怎么回的府衙,直到三个儿子们急急忙忙进来,才让严实回到了现实。


  “二郎,你们三个怎么一起来了?”


  严实目光落在刚刚成年的二儿子严忠济的手上,伊然是一张《中华日报》。


  严实本有七个儿子,老大早夭,后面三子死于战乱,二儿子严忠济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了。


  “爹,你看这报纸!”


  严忠济来到严实跟前,指着报纸上一处,随即把报纸递给了严实。


  “谕天下檄文!”


  严实不由得一惊。宋人,这是要北伐了吗?


  “爹,这报纸早已经传遍了两河,图纳儿在东平府见卖报人就抓,爹又去了云中,所以……”


  严忠济指着报纸,轻声读了起来: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严实面上不动声色,心头压抑非常,像是被一块巨石压着,喘不上气来。


  报纸上大肆宣扬宋军北伐,怪不得张儒杨友等人都是不安。宋军为北伐造势,山东人又何去何从?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严实心头苦涩,轻轻摇了摇头。


  宋人要北伐,复汉官之威仪,置自视为“汉人”和“中国”的金国君臣和金国于何地?


  “……虑民人未知,故先谕告:王师所至,黎民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严实心神荡漾,不能自己,手指微微颤抖。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宋室南渡上百年,一百多年后,宋人终于要挥兵北伐,恢复他们念念不忘的中原了。


  “宋人好大的口气!”


  严实次子严忠济黑着脸,冷哼一声。


  “当年爹率部下攻克曹州、濮州、单州。李信乘爹挥兵在外,杀了母亲和伯父投宋。宋将彭义斌扣留我严家家人,致使五弟、六弟、七弟都为宋将王义深所杀。我严家和宋廷不共戴天之仇。爹若是要投宋人,我不情愿!”


  严忠济赌气的一句话,让堂上一片沉默,就连严实也是黯然神伤。


  妻子、兄长、三个幼子都是死于战乱,严实心头之痛,又有谁知道。


  “二哥,这些事情,以后就不要提了。爹心里难受!”


  三子严忠嗣板起稚嫩的脸来,提醒起了直言快语的兄长。


  “爹,我错了,你罚孩儿吧!”


  严忠济脸色一红,跪在了地上。


  “二郎,没事,都过去了。快起来!”


  严实抬起头,站起身来,扶起了惴惴不安的儿子。


  “这是战乱,处在这个战乱频繁的乱世,人人没得选择,你不要怪罪宋人。”


  严实回到椅子上坐下,轻声说道,眼神凄然。


  “李信杀了你母亲和伯父,那是他本就想投金朝,怪不得宋人。况且爹已经杀了李信,算是为你母亲和伯父报仇了。至于王义深,彭义斌待我不错,结为兄弟,我背了他,以至于他兵败身死。王义深作为彭义斌的义弟,杀了你几个兄弟,是为彭义斌报仇,也是事出有因。不要归咎于宋人。”


  严实细细道来,化解儿子心中的怨恨和戾气。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永远活在莫须有的仇恨当中。


  “爹,孩儿明白了。你放心吧,我就是嘴上说说而已。”


  严忠济红着脸,赶紧向父亲解释。


  “爹,如今山东沿海,包括海州都在宋军的控制之下,边境上时有争端。宋军要是北伐,恐怕第一个避不开的,就是山东。如今济南府已失,就只剩下东平府一处了。”


  三子严忠嗣的话直奔主题。


  严忠嗣虽然年轻些,但知书达礼,比兄长严忠济反而沉稳一些。


  “爹背负彭义斌,以至于他兵败身死,宋朝失去山东河北之地。即便是爹要投诚,只怕宋廷也不肯宽宥我严家!”


  此刻的严实投鼠忌器,已经没有了抵抗的勇气。


  他已经死了三个儿子,剩下这三个,可不能再出事了。


  “爹在河北山东屡次阻止鞑靼军杀戮,光是濮州一地,就救活数万人。曹州、楚丘、定陶、上党皆是如此,活民无数。宋皇英明神武,是位圣明君子。以孩儿看来,宋廷不会针对爹和我严家,爹大可不必忧心。”


  三子严忠嗣仔细分析,给严实吃了一颗定心丸。


  “希望如此吧。我们严家,可不能再出事了!”


  严实叹口气,眼神复杂。


  事已至此,只有边走边看了。


  “相公,宋军兵临城下了!”


  午后,审时,严实正在饮茶,士卒进来禀报,让严实大吃一惊。


  “擂鼓聚将,让所有将士都上城墙!”


  严实深吸一口气,大声向士卒喊道。


  “慢着!”


  三子严忠嗣大喊一声,阻止了士卒。他弯下腰,郑重其事劝道:


  “爹,有些机会一旦错过,恐怕就回不了头。”


  严实点点头,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站起身来,不动声色。


  “头前带路,去城墙上看看。”


  他迈步向前,脚步轻快,走的很是踏实。


  该来的总会来,三姓家奴也好,反复小人也罢,还需看实力,追随天下大势。


  东平府城外,宋军步骑铁甲贯身,长枪如林,漫山遍野,各色旌旗招展,无边无际。步阵严整,刀砍斧削,骑阵马头攒动,黑压压不知多少。


  更有无数火炮推了出来,炮口幽幽,对准了东平府东城墙,仿佛一言不合,就要轰炸城墙。






  东平府城墙上,一片寂静,粗重的喘息声传入耳中,清晰无比。守军之中,许多人脸色苍白,额头冒汗,更有些身子颤抖,哆嗦个不停。


  “宋军竟然有如此多的火炮!”


  李世隆看着宋军大阵中高高飘扬的大旗,不知是故意还是有意,失声叫了出来。


  宋军如此凶猛,不宣而战,他们是要挥兵北上吗?


  火器狂轰滥炸之下,城墙上的守军,又能剩下几人?


  “火器犀利,训练有素,悍不畏死,宋之虎贲,只怕古往今来,也无人可以媲美。”


  一名文官扒着城墙拽文,满眼的震撼。


  “这么多的骑兵!火炮怕是有好几百门!恐怕比蒙古军还精锐!这谁能挡得住?”


  严实次子严忠济连连摇头,嘴里啧啧称赞,似乎早已经忘记了对宋军的不满。


  严实心头巨震。他看着城外,恍然若失。


  以宋军的实力,攻克东平府城,恐怕不在话下。


  “准备应战!”


  严实大声喊了起来。


  大军兵临城下,这个时候,可不能优柔寡断。


  “严实,原来你已经到了城墙上!”


  东平府的守将图纳儿嘴里大声喊着,急急忙忙走了过来。


  “严实,让你的骑兵跟随野不干出城冲击,破了宋军的大阵。你率步兵随后出城冲击!”


  “图纳儿将军,宋军人多势众,还是看看再说。”


  严实一旁的李世隆劝说道。


  先不说宋军的火器,就是宋军的骑兵,人数恐怕就在万骑以上。东平府不过五千骑兵,素质堪忧,怎么和宋军抗衡。


  “住嘴!”


  图纳儿怒喝一声,一鞭抽在了李世隆身上。


  “你个狗一样的东西,我和严实说话,有你插嘴的份吗?再多说一句,我砍了你的狗头!”


  图纳儿骂完,对着严实,又是一句。


  “严实,快叫将领跟野不干去,趁着宋军刚到,冲垮了他们!”


  他麾下不过两个千人队,和宋军骑兵交战,还需严实部下共同作战。


  看严实犹犹豫豫,图纳儿身后的杨友也跟着煽风点火喊道:


  “严将军,你还磨蹭什么,赶紧派人。难道你想抗命吗?”


  “蓬!”


  忽然,城外火炮忽然打响,南城门楼被一发炮弹击中,瓦石纷飞,砸伤了几名城墙上的军士,几人倒地不起,惨叫蠕动。


  严实和图纳儿等人都是一惊,严实看向城外,面如土色。


  宋军的火炮,距离城墙至少在三四里。他们的火炮,怎么能打这么远?


  而且,这一发炮弹,似乎只是警告。否则上百门火炮一起狂轰滥炸,城墙上的这些人,肯定死伤不少。


  “严实,赶紧派兵出城!跟我从东城出击,破了宋军的大阵!”


  险些被一块碎瓦片击中的图纳儿,暴躁地吼了起来。


  “李世隆,你随野不干去。记住,当心点!”


  严实无可奈何,只能下了军令。


  “是,将军!”


  李世隆领令,忽然拔刀,和身旁的几个部将突然暴起向前,劈头盖脸,砍向图纳儿等人。


  图纳儿等人大惊失色,纷纷后退,野不干躲闪不及,面部中了一刀,登时血流如注,惨叫倒下。


  图纳儿和杨友等蒙军将领仓皇后退,个个抽出刀来,李世隆大声怒喝了出来。


  “还不动手?难道要为鞑靼人陪葬吗?”


  城墙上的军士面面相觑,纷纷持枪执刀上前,团团围住了图纳儿几人,目光却看向严实,仿佛在等待严实的指令。


  “动手!一个不留!”


  严实暗自叹息,面上却是一板,怒声一句。


  “严实,你个白眼狼,你不得……”


  图纳儿大声怒骂,却在城墙上军士们的围攻下,很快被刺倒在地,军士们刀砍枪刺,图纳儿的惨叫声很快消失。


  “严将军,饶了我吧!”


  杨友浑身鲜血,靠着城墙,满脸的惊惶,和以往飞扬跋扈的样子判若两人。


  严实转过头去,看向了城外。


  “杀了他!”


  李世隆大喊一声,率领着军士们上前,惨叫声中,杨友很快成了一堆肉泥。


  城中惊天动地的火炮声和厮杀声传来,严实望着城外,头都不回。


  李世隆上前,在严实身后轻声禀报。


  “将军,张儒在率领将士们,正在围攻军营中的鞑靼骑兵。少将军正在格杀杨友麾下的死党。想来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肃清城中了。”


  “李世隆,你们可知道,你们这样做,咱们就没有退路了。”


  严实看着城外,摇摇头一句。


  儿子都掺和进去了,早已经没有退路了。


  城头的变故看在眼中,城外的宋军没有再发炮。片刻,宋军大阵中,一骑翩翩而来,直到了护城河边。马上宽袍大袖的儒士向城门楼上的严实拱手一礼,笑容满面。


  “严公,十二年前一别,严公风采依旧,还记得在下否?”


  “赵……拱!”


  严实仔细看到,惊愕之余,郑重拱手一礼,放下心来。


  “赵相公,十余年没见,别来无恙?故人远道而来,在下不胜欣喜!”


  熟人好说话,宋军使者,竟是当日之宋臣。宋皇此举,无疑是在表达善意。


  “将军,城中已经肃清,宋军可以进城了。”


  李世隆上前禀报,严实轻轻点了点头,大声喊了起来。


  “下吊桥,开城门,随我到城门口,欢迎王师入城!”


  也许,这是天意,也是最好的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