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行者玄奘> 第一章 故乡的记忆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故乡的记忆5(2 / 2)

“檀越自己的儿子,难道自己还不知吗?”寂空长老慨叹着说道,“陈祎小施主虽然悟性非凡,却绝非世智辩聪,他太善良太敏感。官场险恶,尔虞我诈,他如何能在其中生存?”

陈慧沉吟无语,长老的一席话直说到了他的心底。

陈祎并不知道父亲的忧郁,他将自己浸泡在丰富博大的典籍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贤的思想精髓,这些思想滋养了他,使得他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浓浓的墨香浸染着他,使他看上去虽然年幼,却已有一股翩然出尘之气。

在很多人的眼里,陈家四公子是个聪明善良又颇有些古怪的孩子,他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不管外面是多么热闹,锣鼓喧天,他也不为所动。人们常见他一个人,或坐树下,或处池边,要么专注地读书,要么静静地呆着,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方……

“师父,陈祎小施主来了。”一个年轻的沙弥进禅房禀报说。

“阿弥陀佛,快请他进来。”寂空长老面带喜色,站起身来。

自从随父亲回乡后,陈祎便成了灵岩寺的常客——他迷上了佛经,经常请一些经书回家。开始的时候,他还看不大懂,便又常过来请教,寂空长老喜他灵气非凡,每次都会耐心地为他解答,令他受益非浅。

有时,他甚至会参与寺中僧人们的辩经,并常有妙语出口。很多修行多年的师父在这个孩童面前都不敢掉以轻心,一不小心就会被他难住。

这一次,寂空长老直接将他带上了藏经楼,陈祎被这里层层的经卷震住了。

他用小手抚摸着经柜,顺手抽了一卷出来,是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长老道:“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弟子们多次结集,总成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这里所存,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

看着孩子如星辰般明亮透彻的眼睛,寂空长老深深叹道:“陈祎啊,你不知道你有多么幸运!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触佛法,而你小小年纪就可以看到这些殊胜的经书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些经书与我有缘。”陈祎想都不想地答道。

寂空长老被这句孩子气的话给逗乐了,笑着纠正道:“不,是你与这些经书有缘!与我佛有缘!”

见这孩子的眼睛始终盯着经柜中那一匣匣的经卷,长老突然觉得自己方才有些着相了。他想,其实这孩子说得也没错,真的是这些经书与他有缘。

“弟子想学经,长老可以给弟子讲解吗?”孩子终于将目光从经柜上收回,转过身来问道。

“善哉,善哉,”长老合掌道,“小居士能有此心,实为累世累劫之善缘,日后光大法门,或者就在小居士的身上,老衲又何敢不允?”

说罢,他拉着陈祎来到两个蒲团前:“我们就坐在这里吧。”

一老一小就这么面对面地坐了下来,长老示意陈祎将手中那部《金刚经》展开放在案上:“读经先破题,小居士可先诵经题。”

陈祎朗声诵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你可知这经题之意么?”长老问。

“弟子不解其意,请师父慈悲开示。”陈祎恭敬地答道。

寂空长老点点头,开始逐字解释道:“般若读作‘钵惹’,华意大智慧,但又不是‘智慧’这两个字可以穷尽其义的。佛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都是在说般若,可见其殊胜。”

陈祎认真地听着。

“‘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经,径也,为修行之路径也。”

“彼岸……”再次听到这个让他心动的词,陈祎不禁喃喃出声。

“是啊陈祎,”长老温言道,“你试想想,你是不是在此岸?但又如何叫做‘此岸’呢?只有真正明白了此岸的苦厄,你方有出离的决心。”

“那么,此经又为何要以金刚来命名呢?”陈祎问道,“佛法不是很柔软吗?”

“佛法是柔软的,但也是至坚的,”长老耐心地解释道,“就像金刚不变不坏,光明坚固,能制物而不为物所制,以喻能断妄念也。此经以金刚为体;以离相为相;以无住为用。体,喻其坚;相,喻其明;用,喻其利。合此三德,以表般若的圆融广大。”

陈祎以手托额,虽然长老的用词他还有些不大明白,却也大致听懂了一些。

长老又道:“若能明白金刚般若的‘体’,起随缘应世的‘用’,这个人就是佛了。即便一时做不到,但能够信心不逆,闻佛所说,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已是大乘最上乘的地位。所以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那么,是不是小根器者就不能听闻佛说了呢?”陈祎不解地问道。

“不,”长老答道,“佛陀是平等慈视众生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大乘根性,就有成就的资格。不过,圣凡的体,虽是不二的,意境却有不同,有人天的意境,菩萨的意境,还有佛的意境。”

“《金刚经》里所讲,就是佛的意境。是吗?”陈祎问道。

“正是,”长老赞许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长叹一声道,“老衲初出家时就受持读诵《金刚经》,然业障深重,难解如来‘真空妙有’真实之意,是以多年来一直徘徊在无相大门之外而不得入。”

说到这里,他慈爱地看着眼前这个灵性内蕴的孩子,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期许:“陈祎,你善根深厚,实为上乘法器。老衲盼你日后能够开悟,深入般若之海,成为佛门龙象。”

“弟子定会努力精进的。”陈祎道。

长老欣慰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这部《金刚经》,乃是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一问一答,由阿难笔记而成。须菩萨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解空第一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