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年轻医生> 第一章 祸起萧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祸起萧墙(2 / 2)

惊魂未定的刘慧宇看了看满身是血的孩子,孩子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家属,请节哀,孩子确实没有了……”

“先把孩子拉上救护车吧。”孩子的爷爷试图强行拽开救护车门。

刘慧宇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两个多月前,一个50多岁的家庭主妇因一点邻里纠纷去了派出所,却意外在派出所猝死。那一次也是刘慧宇出诊,到达派出所时那个主妇已完全没有一点生命体征。可是因为事发突然,家属情绪过激,一口咬定应当给个说法。派出所的领导甚至市里的领导都建议先将死者拉回医院“救治”,可是这个患者人都凉透了,哪里还能起死回生,她也清楚各个领导的施压,拉回医院进行一番抢救,给家属一个心理上缓冲的过程,派出所也可以把眼前激烈的矛盾临时转移一下,可是硬要把这样的宣布死亡的患者再强行拉回医院“救治”,也绝对会给医院带来更多的隐患,甚至会让医院成为这起意外事件矛盾的背锅侠。

她建议先将死者拉到殡仪馆,可周围领导态度强硬的要求先将死者转入医院救治。她也明白那段时间正在召开某个重要会议,特殊时期,稳定是关键。她一个小医生,又如何违拗众多市局领导的意见。她只好将死者又拉回医院“抢救。”

后果可想而知,被带回医院的死者在众多家属强势要求下,又被进行了长达两小时完全无意义的心肺复苏。这两个小时里,死者的各路亲戚,派出所的各个领导,各路记者,各种围观人群,将本来就异常忙碌的急诊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负责“抢救”的医生被弄得焦头烂额,急诊科主任还有医院各层领导也反复沟通让步。死者家属在医院围了个通宵,又在派出所反复的调解之后,才勉强同意暂时将尸体放到医院太平间。

因为这个事件,医院层面再次强调,无论什么原因,禁止将已宣布临床死亡的患者再拉回医院救治。

“你他妈的傻愣着干嘛,快点把我儿子带回医院抢救啊!”孩子出车祸后的这段等待医院救援的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家人觉得这是此生最难捱最漫长的时刻,他们望眼欲穿的终于等到了姗姗来迟的救护车,可是这个医生却迟迟没有采取急救措施。孩子的父亲一把揪住刘慧宇的衣服,像一头被激怒的猛兽,看向刘慧宇的眼睛里似有怒火在熊熊燃烧。被揪住衣服的刘慧宇重心不稳,摔倒在车祸的孩子身边,左手着地时,她感觉掌心有一种特殊的黏腻湿滑,一种诡异的恐怖升腾而起,让她的脚底和手心都渗出一层冷汗。

失去了整条大腿的孩子看上去短了一大截,被离断的残肢以垂直的角度横在孩子布满血痂的面部。

这一刻,刘慧宇彻底崩溃了,她生平从未见到如此恐怖血腥的场景,她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情绪失控并已经有暴力倾向的家属。她歇斯底里的失声尖叫起来,跌跌撞撞的跑向救护车。救护车门先前已经被孩子的爷爷打开,她上了救护车后迅速关上车门,在车里瑟瑟发抖。一同出诊的护士这下彻底了傻了眼,站在车外的她接下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的家属被刘慧宇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孩子的父亲举起了路边的一辆共享单车,用力砸向救护车,一边疯狂的咆哮着,“你们今天不把我儿子带回医院抢救,你们谁也不要想离开这!”

周围围观的群众也都纷纷拦住救护车,怕救护车就这样撇下伤童扬长而去,其中一个围观者还将车子前轮的气放掉了。司机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慌了手脚。

一同出诊的护士张英,在急诊科和120院前都上了几年班了。相比较刘慧宇,她算是见过较多“大场面”的了。一同出诊的一行人中,她知道面对着眼前的场景,自己才是主心骨了。她再次蹲下身,重新探查了下孩子的颈动脉搏动情况,的确还是和先前一样,没有触及到大动脉搏动。不过她管不了那么多了,任何时候,遇到那种没有呼吸和脉搏的,除非确定已经死透了那种,首先要做的不都是心肺复苏吗。先前的突发状况让张英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眼下她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眼下体外按压才是王道,起码是在救治的不是。

看到有护士在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心肺复苏,已经陷入疯狂的父亲停止了粗暴的打砸行为,看到护士对着孩子胸廓的每一次按压和推注药物,他的眼里渐渐出现了一些生机和亮光。

张英一边做着心肺复苏,一边示意一旁的担架工在急救箱中找到生理盐水,为孩子冲洗外露的大肠后将肠道还纳回腹腔,并用无菌棉垫覆盖腹部伤口。

“救护车已经被你们放了气,现在开不了了。再拨打120来又要耽搁一些时间,这样吧,你们哪个还有车,送我们一起到医院去。”孩子的父亲在这个积极救治的护士的话里听到无限生机,他连忙拼命点头答应。有个路过的汽车司机也表示愿意将孩子带到医院去。

就这样,在狭小汽车后座里,张英一直给孩子持续心肺复苏,一边教家属使用简易呼吸面罩,直到将孩子拉回医院急诊科。

因为提前打电话给急诊科有危重病人马上送达,当车到达急救部门口时,已早有医生护士如临大敌般在门口等候着。经过院前护士积极的体外按压,孩子目前已经有了自主心率。到抢救室后,经过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输血及液体复苏后,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开始趋近平稳,在病情相对许可后,在医生护士的陪同下,周身被插上管子和仪器的小男孩被推向ct室,行头胸腹部ct检查。

全程都走急救绿色通道,结果也很快出来,孩子特重型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对大脑组织有压迫,且大脑中线结构有偏移,需要行开颅手术,取出已经压迫脑组织的血肿。孩子的胸部没有大问题,腹腔只是被划开,肠道外流,肝脏脾脏胰腺等实质脏器倒是没看到什么损伤,孩子的左大腿损毁过于严重,到医院时已经属于离断状态,只能做残端的休整术。

孩子被送往手术室,神经外科、胃肠外科、骨科的主任都参加了这次手术。手术期间,孩子发生两次心跳骤停,在多个科室协同抢救下,手术终于顺利完成,孩子被送往了中心监护室。

当孩子尚在医手术室抢救时,各路媒体便像闻到血腥气味的秃鹫一般,纷纷杀向医院,大家都想在第一时间抓住这一劲爆且难得的新闻线索。

一时间,院长办公室、医患和谐办公室、急诊科主任办公室被各路媒体人堵得水泄不通,很快的,只要打开报纸,便会看到诸如《天城市中心医院拒绝救治危重儿童为哪般》等长篇特稿;打开电视,连换几个频道,都会在晚间新闻听到类似《天城市医务人员严重渎职,误判伤者死亡》的报道;只要摸出手机,就会看到《震惊!120医生因家属无钱缴120费用,拒救危重儿童到院抢救》这类对夺人眼球的标题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果然,具有爆炸性和戏剧性的新闻对媒体人来说才更有价值,这才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毕竟,这要比报道《医生连续多台手术后猝死》、《某院多科室联合抢救成功羊水栓塞产妇》等新闻要轰动的多。

钟院长的电话快被打爆了,此刻,他只得给手机设置陌生来电自动挂断模式。在配合完善卫计委督导整改工作后,在又送走了一波记者后,钟院长决定紧急召开全院职工大会。

会议针对刘慧宇事件进行了深刻讨论。并在会中公布了对这一事件当事人的处理结果:

当事人刘慧宇因业务水平欠缺,临床经验不足,导致对孩子伤情的错误判断,面对危重的患者,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导致事态复杂化,并缺乏作为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导致患儿未得到及时处理,并让医院陷入极大的舆论风波。刘慧宇对这起医疗事故负主要责任,暂停刘慧宇职业资格,待岗一年,扣发本季度绩效。当事护士以及救护车司机予以诫勉谈话,受行政记过处分,并扣发当月绩效。

会议最后,医院对此次事件进行反思与警醒,院长再三强调各临床科室需要狠抓医德医风教育,每月开展三基三严培训,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基本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陆续离开。偌大的会议厅此刻只剩刘慧宇一个人坐在原位上。主席台的灯光已经熄灭,只有走廊过道里的应急灯发出幽幽的绿光。她呆呆地望着主席台,她实在想不通,一年前她还被作为优秀医生在年度总结大会上接受表彰。站在领奖台上,院长让所有员工向这些优秀医生学习,可是一年之后,同样的自己,却被当着数千同事的面,被当作反面教材,理由是“业务水准差,道德水平败坏”。

三天后,急诊科杨振主任再次被钟院长约谈,在院长责备杨振对科室人员管理不善时,杨振有些不满,“说来说去,不就是没有足够的院前120医生嘛。”

钟院长喝了口茶,用食指敲着办公桌,“去年才给你们科分了一批小年轻,一个比一个有干劲,专门负责120院前工作。结果不到一年,大部分都辞职不干了,你做主任的在管理上没点问题吗。”

杨主任叹了口气,“我们120院前固定的那几个医生护士,每六天的时间里,就有四天一直呆在医院,随时待命,除了接到出诊的任务,否则96个小时内,不得离开医院半步,这四天里,运气不好,可能是四个夜班里,晚上都睡不了觉,白天还要强打着精神接受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是全院最大的,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医院了。而我们120院前医务人员面对的环境是什么。”

说到这里,杨主任提高了音量,“先不说上班累不累的问题,就连他们的人生安全经常也得不到保障。他们出诊的现场可能是高速路上严重的车祸,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的现场,接诊的人可能是一群打架斗殴的酒鬼流氓,社会上什么三教九流的人他们都会遇到,而他们大多数又都是一群刚出校门的小年轻,又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

看着钟院长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杨振也没有先前这样激动,“工作又辛苦,安全还得不到保障,就说待遇吧,我看了下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条绩效单,那点钱真的比医院做清洁的、做护工的高不了多少。敢情别人这样累死累活,没点保障的,提高一点待遇那么难?”

还没等钟院长发话,杨振继续说下去,“能去当医生的,多数人也还是有点情怀的,有点理想的,急诊科本来就没什么学术成果,同等条件下,晋升也困难,还要老是受到其他科室的排挤和不待见,技术上进步的空间也小。简直就是一无是处,鬼才愿意来。”说到最后,杨主任情绪又有些激动了,唾沫星子都差点喷在院长的脸上了。

看到钟院长欲言又止的表情,杨振继续说到,“先不扯远了,就说说前些天刘慧宇那个事情”,说到刘慧宇,杨振又叹了口气,“事情闹大了,上面来检查,责令督改,你们就在大会上,以刘慧宇业务水平差,没有责任心,把她一竿子打死了,医院为了这个事情自罚三杯,好歹算是向外界交代了。医院这么久的制度弊病,就让一个小医生背锅了。你要真说她水平差,人家在住院部的时候,病人满意率多高啊,还发过多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好好的一个苗子,因为120院前医生不够,就被临时抽过来,一个长期只看糖尿病、甲亢、甲减的医生,在没受过太多120院前岗前培训就直接出诊,最后捅了娄子。招来的受过专业训练的120医生都辞职不干了,医院赶鸭子上架,从眼科、口腔科、甚至康复科抽调人员来应付120院前急诊,之前的隐患多了去了,我们能兜底的能善后的都睁只眼闭只眼的让这些事情过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刘慧宇事件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次谈话,钟院长在杨振义愤填膺的言辞中败下阵来。杨振说的这些事情,他一直都知道。只是这么大个医院要管理,像个庞大的机器在运行,有些零配件一直有些故障,但是只要这个大机器运行的走,平日里对那些个老是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勉强维护一下,让这些个零配件勉强能用,能配合大机器正常运转就好。可是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也无异于是饮鸩止渴,时间长了,终究出现问题。

这次的谈话不欢而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