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奏对(1 / 1)

大殿之上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火花。

  吕夷简不慌不忙的回应道:“若官家执意如此,那臣……自然是听官家的。”

  投献。

  吕夷简身为三朝元老,历经真宗朝、太后朝、如今已到第三朝,其在宦海沉浮几十年,安身立命的秘诀就是,审时度势!

  赵祯明显是在逼他表态,若此时和赵祯唱反调,他敢保证,明天颁布的罢黜名单上一定会多出自己的名字。

  赵祯猝不及防,愣了一瞬,随即,赵祯挪移的说道:“吕相刚才说了那么多,朕还以为吕相不支持朕呢,朕连让吕相去知哪座军州都想好了,澶州怎么样?”

  吕夷简苦笑着拱手行礼:“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官家让臣去哪,臣就去哪,臣对官家的任何安排都毫无怨言。”

  这一句的潜台词就是,我就是你手里的一枚棋子,你用也好,不用也好,怎么用都随你。

  赵祯继续说道:“那吕相觉得,朕的寄禄官制设计的如何?”

  吕夷简想了想,如是说道:“若只是撤销虚名,改变称呼,臣无异议。”

  这就是句废话,如果赵祯费这么大的力气,就只是做做样子,改个称呼,那费这个劲干什么?

  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赵祯甚至想直接废相,设内阁,一步到位!

  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吗。

  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哪个不是想方设法的搞集权。

  汉武帝设中朝、汉光武帝设尚书台、朱元璋废丞相、朱棣设内阁、雍正设军机处。

  但凡是个有些作为的皇帝,都有一套集权的办法。

  至于后世子孙能不能玩的转……皇帝本人玩得转就行了。

  “朕并不是想一步到位,用‘官衔’取代‘散官、功臣号、检校官、宪官、试秩’之类的虚名,对‘爵、勋、食邑、食实封’等,均保留,吕相觉得如何?”

  “臣有惑,还请官家解惑。”吕夷简答非所问的说道。

  “吕相请说,朕到是好奇,什么事是吕相都疑惑的。”赵祯饶有兴致的期待着。

  “官家为何执意要废去虚名?自古以来,做官之人,或求利、或求权、或求名,利和权是有数的,唯名无数,逐名者多如过江之鲫,官家执意废去虚名,朝廷将失去一条不费权利便能笼络人心的通道,此举有弊而无利啊,官家可否给臣解惑?”

  赵祯仔细的思考起吕夷简的这段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他在心中想道:“他说的也有些道理,天下熙熙,多的是追名逐利之人,少了一条吸引人才的渠道,确实可惜,可是虚名真有这么吸引人吗?若做官之人只追求虚名,而不做实事,那粉饰出的繁华将如梦幻泡影,一触即溃。”

  赵祯有些不甘心,但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回应吕夷简,于是开口说道:“朕觉得吕相说的也不无道理,是朕把事情想的简单了,但朕还是想试一试,朕想先从内廷开始试行,吕相以为如何?”

  吕夷简拱手行礼道:“内廷乃官家私事,臣不敢置喙。”

  潜台词就是,内廷一共也没多少人,关上宫门你就自己折腾去吧,只要别在外面瞎搞就行。





  赵祯对此比较满意,吕夷简身上的这一点特质很讨他喜欢,分寸!

  总有些官员说什么:“天子无私事!”然后整日里窥探皇帝隐私。

  扛着谏诤的大旗,往皇帝的头上泼脏水,来换取自己的名声,也不想想,若皇帝真的没有私事,一心为公,那化身政治机器的皇帝将会变得有多恐怖。

  详情请参照:马皇后死了-太子也死了-明太祖朱元璋(大后期)。

  诛九族跟喝水一样,官员上朝前得在笏板上提前抹好高纯度的砒霜,随时准备自杀,否则活着落到锦衣卫手里,那可就要遭老罪了。

  “今日与吕相一番交谈,朕获益良多,吕相去忙吧。”

  “臣告退。”

  ……

  吕夷简离开后,赵祯这里陆陆续续的有新劄子送过来,都是二府三司拟好了处理意见,签字盖印的手续已经走完,送到赵祯这儿,就是让他看一眼,然后盖个皇帝之宝的印,就可以送去门下省走最后一道程序了。

  任命范仲淹为巡抚使的敕书已经拟好,差遣主要集中在两個方面:第一、赈抚百姓;第二、察访利弊。

  巡抚使可以招集流亡百姓,帮助其回归乡里,重新从事生产。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可从粮食储备充足的州县转来粮食,优先保证灾荒地区的粮食供应,稳定民心。

  同时,其在巡抚途中可以了解民间百姓的需求,若发现重大弊病可具实以奏,提出具体的兴利除弊之法。

  其巡视区域为江淮六路受灾州县,时间为三个月,若三个月内无法完成赈灾任务,可将情况上报,朝廷酌情延长授权时限。

  赵祯手上这封敕书已经盖好了‘中书门下之印’,这表示政事堂已经完成授权,第一个流程走完了。

  接下来,赵祯只需再盖上代表皇帝权力的‘皇帝之宝’,这封敕书就可以送往门下省,交付给事中审核,进行最后一项流程。

  等给事中检查无误,盖上‘给事中印’,这封敕书就可以正式生效。

  这一套流程已经是赵祯办了加急的结果,若是按照正常情况处理,还不知要走多少道程序,等多长时间。

  赵祯盖好宝印,让殿中黄门把敕书送去门下省,而后在自己的备忘录上写下:下达一道命令,需要流转多个部门,程序虽然严谨,但效率低下,改革还是很有必要的。

  ……

  赵祯静坐在龙椅上思考了很久,他在构想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设内阁。

  宋朝的统治体制是君臣共治,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虽然历朝历代通过各种方式削弱了相权,但代价却是牺牲了统治效率,无论是群相制、二府三司制还是三省六部制,都是以牺牲统治效率为代价,分割削弱了相权。

  赵祯如果想完成有宋一朝都未实现的统一大业,就必须进行集权,只有集中权力,才有可能实现彻底的统一。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权力要集中到谁的手里?

  宰相?还是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