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开局繁花:系统死机啦> 第五十三章 陈东的回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三章 陈东的回答(1 / 1)

会议厅内没人说话,只有相机喀嚓作响。

  如同陈东之前预料的那样,媒体对这样的事情没有一点抵抗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样的故事放到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刚开始过来走过场的记者也反应过来了,纷纷打电话摇人。

  当一个、两个、三个报社的正式记者和摄像前来锦江宾馆的时候,成都市的新闻媒体纷纷闻风而动,尤其是那些已经经过市场化改革的新锐报纸,几乎都推掉手里所有能推掉的采访活动,主编们开始为这场爆炸新闻的发布策划版面。

  中国人有从众、从利、从上的习惯,川航邀请的记者都是成都的头部报社,在头部记者们专注聆听陈东的创业经时,这个爆炸性新闻已经开始在成都市内酝酿完成,向周围省份扩散。

  当陈东能带给记者们大新闻时,记者们一改往日无冕之王的骄傲,心情随着陈东的讲述,代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中去。

  对于创业故事的讲法,陈东颇有经验,小时候的他可没少农业频道和财经频道看那些创业故事,信手拈来几個小故事,让一场枯燥的谈判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尽管有人觉得陈东有吹牛的嫌疑,比如成都经济报的记者沈秋霞就不相信陈东讲的天天去苏联大使馆“苏门立雪”。

  苏联现在什么情况别人不知道,沈秋霞的校友可是北京做经济工作的,苏联人不会傲慢到拒绝一个手握几亿生活物资的商人的。

  陈东神态轻松,对着话筒讲述了辗转四川、北京的全过程。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上海小老板,谢洛夫同志得知是我要购买飞机自然是不相信的,所以到了钓鱼国宾馆后,发现上当了,便二话不说与我喝酒,为了拿下这笔订单,也为了解除谢洛夫同志对我的误会,我一口气喝了多少呢?我已经不记得多少了,只记得从坐下到喝完,我一直没有停过,整整喝了一个小时。”

  仅仅是讲述,记者们已经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况。

  如果不是这件事已经变作事实摆在眼前,他们也不会相信,如何能用罐头、羽绒服换四架大飞机回国。

  因此陈东说谢洛夫不相信他的时候,记者们倒是没有觉得老毛子可恶,反倒很能理解那位副部长同志的心情。

  陈东的讲述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的继续,谈判过程被他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叙述出来,在现场记者的心里种下一颗传奇的种子。

  在这个企业化改革初见端倪的时代,记者们对于私人企业的运作仅限于县市级别的交易活动,或者参考乡镇企业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像陈东这样惊心动魄的交易方式,实在是令他们开眼。

  “……在漫长的交涉过程中,除了前面所说的几个部门领导的帮助,我还要感谢一位好朋友,在与苏联方面的联络中,汪小姐帮我解决了外语的麻烦,与苏联航空部副部长的交流过程中,汪小姐主动担任了翻译工作,为这次交易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陈东讲完故事,笑着看向记者身后的汪小姐。

  这次的飞机采购,汪小姐跟着她北上南下,确实让他省了很多事。

  至少作为一个光杆司令的他,总算身边有个信得过而且颇有主见的人了。

  如果不是汪小姐想要在27号做未来的“金花”,陈东会毫不犹豫的拉她来自己的外贸公司做“老板娘”。

  陈东尊重她的选择,既然汪小姐决定要在27号做到最高,那最好现在就给她开始铺路。

  他记得金科长后来好像是因为要去谈关贸被调走,这个机会陈东不会错过,把握好机会让汪小姐当上下一任科长,有陈东的资本和金科长的师徒关系,汪小姐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梅萍说过,27号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和第三名。

  这次新闻注定会吹向全国,汪小姐只要在其中稍微露脸,就足以成为27号最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此时记者们一听陈东的话,马上调转摄像头,向陈东视线注视的方向看去。

  汪小姐手足无措,僵硬的笑了笑,挥挥手。

  照相机一阵响过,有人扬起眉毛,暗叹这位宝总好福气,有这么漂亮的红颜知己。

  好在记者们很清楚谁才是主角,有了这位“汪小姐”的照片便纷纷回头,至于这位汪小姐的稿子怎么编他们非常在行。

  【顶级企业家的贤内助!】

  【天才宝总背后的女人!】

  【做新时代女性,才貌双全的汪小姐!】

  陈东看到汪小姐嗔怒的看着他,无所谓的笑了笑。

  这次的发布会没办法带她上台,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帮她曝光一下了。

  如果是几十年后,这样的行为只会为汪小姐增加麻烦。

  但是现在,报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即将进入九十年代的记者,招牌有时候甚至比国家还要硬,他们的一句话,或许就能让一个人青云直上,甚至改变政策方向。

  陈东向汪小姐点点头,示意她稍安勿躁。

  面对记者们对汪小姐与他的关系的好奇心,陈东视而不见,继续对记者们说起之前准备好的发言总结:“这架飞机对我们上海宝珠外贸公司以及苏联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正如之前所说,这次宝珠公司一共购买了四架飞机,之后的三架在发布会结束后,一周之内便会陆续抵达双流机场,后续的交接工作,我想可以请苏联航空部的技术代表波安德斯特同志为大家宣布。”

  波安德斯特点点头,拿过话筒骄傲地道:“我们苏联的飞机质量与波音公司的不相上下,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他们,再说我们的价格更是优惠很多。”

  “我们与中国同志是有漫长合作历史的好朋友,虽然之前有过不愉快,但是朋友总归是要和好的。今年我们的最高领导来到中国,正是要和老朋友——用你们中国话讲,叫“一笑泯恩仇”。”

  “我想说,我们愿意与像宝总这样诚实可靠的中国商人做生意,我来之前,我们航空部副部长谢洛夫同志已经提前交代过,tu-154试飞成功后马上向北京汇报,在发布会召开之前,我已经按照副部长同志的交代,将消息呈递到北京的苏联大使馆,我想现在莫斯科伏努科沃国际机场的剩余三架tu-154已经在待命中了,具体时间,谢洛夫同志的意思是:越快越好。”





  波安德斯特宣布的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生意中交付剩余货物是一件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是他说的话也太吓人了。

  一个航空部副部长会说出越快越好这种话,还是对一个商人,这也太吓人了。

  与陈东列坐的领导中有一位,此时正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波安德斯特。

  对于记者们来说,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至少在对于gk中商人地位的认知上,现在还没有哪个部门会如此与一个商人这样对话。

  这种无形中的地位显现令记者们肃然起敬,波安德斯特刚说完这件事,下面就“哗啦”一声全乱了,记者们纷纷举手提问,甚至成都日报的记者选择了抢问。

  “宝总,波安德斯特同志的意思是,飞机采购流程完全由您决定是吗?”

  “没有,这件事是由我们双方共同决定的,只是因为试飞的限制,后续三架飞机的交付需要我们同意后,再继续交易。”根据林德海之前的交代,陈东尽量说的委婉,免得刺激老大哥的神经,觉得陈东“没大没小”。

  “请问宝总是怎么收集到那么多物资的,宝总的外贸公司似乎没有这么多的资金吧?”成都经济报的沈秋霞开始抢问。

  “这里我要提一下,江浙一带的厂长确实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货款的支付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次交易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理解和付出,我们宝珠公司会与他们一起携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释放自己的能量。”

  “请问这位汪小姐和您是什么关系呢?”

  陈东觉得她有些熟悉,想起来刚才在外面似乎就是她向自己提问,陈东笑着对这位“八卦”的女记者道:“刚才就是你在外面提问的吧,当时走得匆忙倒是忘了讲,汪小姐是外滩27号、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办事员,我的第一笔牛仔裤外贸单就是在汪小姐的帮助下完成的,我们的关系,就是政府和企业家的关系,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就没有我这个宝总了。”

  这个回答令记者不是很满意,但是她也不能继续追问了,因为其他人全都争先恐后的开口,她想接着提问也只能换个问题,否则怕是要引起众怒,而且也显得不专业。

  这些问题还算好应付,陈东一个一个认真的回答。

  直到有记者问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现在的政治环境,对于私人资本的做大还未有一个有力而肯定的答复,而且上个月有领导说‘我们完全实行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宝总认为这次飞机采购是不是对这句话的一个否定?”

  陈东眉头一皱,这个问题有些刁钻,而且也有明显的陷阱。

  重要的是,回答稍有不慎,便会得罪一大批认可这句话的人。

  虽然这些人本身就不是太支持辰东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但是不支持不意味着反对。

  林德海的神色也变得严肃,他记住这个记者的脸,正要帮陈东解围,突然听到陈东朗声说道:“宝珠外贸公司是一家以人民生活为出发点的公司,在这两年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常思考如何发挥自己在gk中的作用,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将国家对我们的帮助传递下去,我们不敢说有多大的能力,也不敢说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但我们会始终与大家站在一起,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一个先驱者!”

  陈东站起身,一脸平静的接下了这个问题。

  记者问的问题尖锐而危险,陈东的回答则是模糊却深刻。

  陈东总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再有两年,南方的讲话便会使中国彻底完成gk的启航,正式进入入世阶段,最后真正与世界经济完成亲密拥抱。

  因此这样的回答,就已经足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这个问题也算有一个答案。

  这已经足够了。

  现在这个时代的记者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尤其是这些成都机关报纸,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文学素养都非常过关,陈东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命题讲出去以后,这些手拿笔杆子的记者都觉得陈东已经拥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了。

  一个民营企业,竟然会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先驱者,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做一个用来投石问路的石头。

  重新审视陈东这场跨国交易,真的是每一步都充满了陷阱,只要有一步踏错,那就会永世不能翻身。

  陈东扶着桌子,双目炯炯有神,自信的神态感染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只要我们能够认清楚自己的成功背后是人民在做支撑,只要我们的生意是为着人民生活的更好,那么我们的生意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林德海带头鼓掌,记者们、领导们都跟着鼓起掌来,掌声由疏变密,随着记者们回味过来陈东讲话的意思,掌声响彻整个会议厅。

  陈东等他们的掌声渐渐平息下来后,笑道:“很多记者朋友已经认识我了,在这里我也恳求大家能帮我宣传一下我们宝珠外贸公司,发布会结束后,今晚七点的晚宴希望大家都能来参加,让我表达感谢。”

  这是惯例,记者们对此并不意外。

  经过这个尖锐问题的刺激,记者们之后提出的问题便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了,陈东看出来剩下的问题都是为本地做宣传的,便悄悄坐下去,把舞台让给了本地的领导。

  记者们结束发布会后,匆匆将记录下来的文字和照片发回报社,争取能够在这场头条争夺中拔得头筹。

  当晚,天空突然细细密密的落起了小雪,十二月份的成都并不十分寒冷,而1990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