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四合院之激荡年代> 第二十七章何雨柱的厨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七章何雨柱的厨艺(1 / 1)

吕俊鹏沉默片刻,问道:“老贾在轧钢厂也烧锅炉?”

  “对。”

  “那贾东旭顶替,也应该是烧锅炉才对,怎么转成了钳工?”

  何雨柱摆摆手:“不不不,你搞错了,那时候轧钢厂是私资股东在经营,不搞顶替。贾东旭是招工进的轧钢厂。”

  “贾东旭刚进场时,干的是钣金工,跟着一个贾老蔫帮他找的老师傅,在车间里混日子。”

  “结果57年搞工级制,贾东旭连一级钣金工考核都考不过。厂里说,要是一直考不过就给他调去扫地。他那老师傅工级也不高,使不上劲,那段时间可把他们家愁坏了。”

  “刚好一大爷那时候定级了七级钳工,贾家人不知道使了什么办法,拜进了一大爷的山头,贾东旭转成了钳工。在一大爷的教导下,一年后顺利通过了一级钳工考核。”

  何雨柱啧啧两声,感慨道:“你不知道,一大爷刚定级七级钳工时,全院争抢着巴结。最后,反倒是不声不响的贾东旭得利最大,这事当时说酸话的人不少。”

  “要我说这事很正常,一大爷无后,担心没人养老。贾东旭娶的媳妇又懂事又能干,伺候人也是一把好手。”

  “而且,他媳妇第一胎就生了个男娃,以后有人撑家业,简直是最好的养老人选。”

  吕俊鹏莫名一笑:“其实你也是个不错的养老人选。母亲不在了,父亲跑了,贾东旭怎么说还有个妈横在中间。”

  何雨柱愣了一下,满脸追思表情,一边想一边道:“你还真别说,老家伙刚跑那几年,一大爷对我确实不错,有两年走的还挺近的。”

  “但收了贾东旭做徒弟后,就淡了许多。这家人精着呢,能眼看着到嘴的食儿,被别人抢去?”

  “你不提这茬,我还真没想明白。难怪贾东旭父子俩齐上都被我捶了,57年只剩贾东旭自己,他竟然敢一个人找茬和我闹,原来是为了将一大爷的军,逼他表态。”

  “他们想太多了。我当时就一個帮厨,还不如车间里的学徒工,虚岁快二十五了还娶不到媳妇,一大爷怎么可能瞧得上我?”

  吕俊鹏奇怪:“这和娶媳妇有什么关系?”

  何雨柱分析道:“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家里都是女人在管,没媳妇怎么帮他养老?缝缝补补、里外清扫,不都得女人来?”

  吕俊鹏战术后仰,难怪老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何雨柱这个论断确实直指核心,也从侧面解释了原剧中聋老太和易中海算计的出发点。

  两人都选中了傻柱作为养老人选,但傻柱是负责出血的,真正照顾他们生活的,还得是女人家。聋老太看中了娄晓娥,易中海看中了秦淮茹。

  易中海的算计,可能还隐藏了不少内情,前期,并没有认真推动秦淮茹和傻柱在一起。

  聋老太就直接多了,看到机会直接梭哈,算是给傻柱留了后。

  当然,留了后也没什么用,那个扭曲的大团圆结局不可能发生。

  何雨柱看他表情,不满道:“你这什么表情?我就不能聪明一次?”

  吕俊鹏哈哈大笑:“能,绝对能。他们喊你傻柱,其实是在夸你大智若愚。”

  何雨柱一拍大腿:“没错啊,大智若愚!这词好,来咱哥俩干了。”

  吕俊鹏举起小碗,把碗里最后七八钱酒一口干掉,何雨柱举着酒瓶添酒。添完这碗,酒瓶已空。

  一碗三两多,两人各喝了一碗,瓶里就剩一碗的量。何雨柱顺手拧开另一瓶,给自个满上。

  刚这一口闷了小一两,两人喉间都有点辣,抄起筷子吃了一通,吕俊鹏赞道:“柱子,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有没有升主厨?”

  何雨柱道:“咱工厂食堂,不讲主厨、副厨,讲的是小灶中灶大灶。”

  吕俊鹏拍了拍脑门:“对,我忘了这茬。”

  何雨柱笑道:“我现在在一食堂,管的是中灶,一食堂的小灶是我师伯在管。不过他老人家年龄快到站了,马上要退了,他退了之后,一食堂的小灶大概就交给我管了。”

  “你师伯?”

  “对,我刚才不是说了嘛,老家伙跑路的时候,就是我这师伯帮我办了入职手续,把我弄进了轧钢厂。我这身厨艺,大部分都是我师伯教出来的。”

  吕俊鹏摆摆手:“不对啊。我听别人说,你的厨艺是家传的。”

  何雨柱点头:“是家传。我师伯的厨艺是我爷爷教的,他再教给我,虽然拐了一手,但还是家传啊。”

  

  原剧25集,傻柱对带儿子首返四合院的娄晓娥说:自打18岁到这(轧钢厂食堂)。意思是18岁进入轧钢厂。

  秦淮茹33年出生,51年18岁嫁入四合院。因为秦淮茹不认识何大清,所以何大清离开的时间,还在贾秦结婚前:51年底前。





  傻柱是35年出生,何大清51年底前离开,当时傻柱周岁才16岁半。所以原剧里傻柱那个18岁进入轧钢厂,说的应该是虚岁18。

  51年下旬何大清跑后,何雨柱托关系找工作(也有可能是何大清临走前有安排),52年初,虚岁18岁时,进入轧钢厂后厨。

  

  吕俊鹏恍然:“我还以为都是你爹教的。”

  “嗨。”何雨柱摇头苦笑:“他跑的时候我虚岁十七,按周岁算才十六。那点年龄能学多少?”

  “以前学厨,至少要十二岁,太小了干不成。十二岁学厨,最开始打杂,没有上灶的资格,连帮厨都算不上。”

  “先干一两年杂活,再切两三年墩,整一年白案,直到各类食材都如数家珍,才能在师傅的指导下上灶。”

  “这东西也没什么固定的时限,一是看伱学什么,二是看厨房怎么安排。咱们就按最顺利的算,十二岁上手、十八岁上灶、二十三之前能出师就不错了。”

  “厨艺这玩意需要天长日久磨砺,就算老家伙教我不藏私,十六岁能练出来啥?”

  吕俊鹏点头。

  说到这里,何雨柱自得一笑,道:“不过有我师伯关照,我在一食堂过的也不差。杂活只干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就去切墩了,第三年就站师伯身边帮厨了。”

  “54年转正,开始是给师伯打下手。57年工级改制,我完成十级炊事员考核后,开始上大灶。”

  “去年过了第二次评级考核,升了九级炊事员,接手中灶。我师伯打算63年让我评个八级,从他手里接过小灶,他就退了。”

  吕俊鹏问道:“你们是三年一评?”

  何雨柱解释道:“服务岗是一年一评,但名额有限,三年轮一圈。”

  吕俊鹏点点头,又问道:“我听说你们家传的手艺还有谭家菜?”

  何雨柱惊讶:“你还知道谭家菜?”

  吕俊鹏笑:“听别人说的。”

  何雨柱想了想,道:“谭家菜那老家伙可能会点,但会的不多,我没怎么学到。如果他指点着,我兴许能做出来,但我自己整不好。”

  “这谭家菜,是谭家那位榜眼出身的老翰林,一边吃一边学,糅合粤菜和京菜的特色,创出来的。”

  “老翰林不在后,谭家没了进项,开销却丝毫不收敛,坐吃山空,没办法,就悄悄承办私宴。后来越办越红火,改谭府为谭家会馆,搞起了私家菜会馆。”

  “官府菜,讲究一个什么口味都能照顾。谭家长于干货发制,精于海味,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其它口味,难免有照顾不到的时候。”

  “因此谭家会馆专门请了几个二厨,负责照顾客人口味。老家伙当时在厨房里负责川菜,偷学了几手,也偷偷给我讲过两次。”

  “但旧社会你知道的,偷学是很严重的事。谭家会馆干的又是官场私宴,在官场上还有脸面的。如果让他们知道,招的外来厨子偷学菜式还往外教,就算留我们一条命,也会把手筋挑断,让我们这辈子没法颠勺。”

  “那老家伙虽然偷偷讲过几次,但我没怎么试过,如果老家伙人在这,他站旁边指点着,我还能做。他不在,我一个人拿不准。”

  ★★★★★★

  谭家菜只是官府菜中的一个小分支,解放前就是一个会馆私厨,解放后私厨解散,那几个厨子在一个小巷里干了几年,最后被请到bj饭店占了一层。

  六七十时代的谭家菜,就是掌握谭家三个家厨手里的一个私菜班子。这三个人,分别负责热菜、冷盘、白案。

  何大清会谭家菜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偷学,别人不可能传给他。因为会谭家菜的那三个人是谭家自己教出来的家厨(半家仆半徒弟那种),在旧社会,他们的人和技艺,都属于谭家。

  还有何雨柱在丰泽园、鸿宾楼等地学艺,或何大清在丰泽园、鸿宾楼上班等内容,这些也不大可能。

  原剧对何家父子的定义是:川菜、谭家菜。

  丰泽园是鲁菜泰斗。

  鸿宾楼是久负盛名的清真风味饭庄,有‘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之称。

  而且,鸿宾楼是1955年,才应总理之邀入京。55年之前,首都没有鸿宾楼这个字号。

  谭家会馆这种私家会馆,有可能会为熟客定制宴席行方便,请几个外菜系的厨子照顾口味。官府菜这个行当,也讲究兼容并蓄,不死板。

  丰泽园和鸿宾楼这种地方,只经营自己的菜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