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845章 骗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5章 骗局(1 / 1)

【骗局】

  主流观点常把矛头指向宰相范质,他在收到契丹南下的消息后,不辨真伪,就仓促遣兵,没能及时识破赵匡胤的阴谋。

  客观来讲,不能埋怨范质的很傻很真,因为“契丹南侵”这个谎言实在太像真的了,甚至容不得大家不相信。

  首先,古人云,乘丧出兵,大不义也。然而契丹和北汉均有乘丧出兵的优良传统,是有前科的,例如“高平之战”不就是趁郭威驾崩、柴荣新即位而发动的吗?

  其次,就在半年前,柴荣北定三关,对契丹发动了突袭,尽收瓦桥关以南的土地,兵锋直指辽国的南京——幽州。有道是,打人一拳须防人一腿。契丹人岂会善罢甘休?半年的时间积蓄力量,组织反扑,搞一次报复性军事行动,完全在情理之郑

  第三,边境重镇——镇州、定州发来的正式奏章,非道消息或民间传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第四,早在半年前,柴宗训即位的第四,契丹就对镇州一带进行了游击袭扰,“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奏,败契丹五百骑于霸州北”。

  所以范质等饶“不辨真伪”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你若指责他不辨真伪,那么他该反问你一句,“咋辨?”

  为何派赵匡胤?

  因为经过柴荣同志的军事改革,帝国精锐在禁军,禁军分两个独立的部分,即侍卫司和殿前司,其最高长官分别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但他身在扬州,只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京师。

  赵匡胤率禁军北上迎敌,合情合理。当然也可以由别人挂帅,比如那个6岁半的柴宝宝。

  为何把全部精锐悉交赵匡胤?

  强敌当前,又缺少柴荣亲征的buff加持,赵匡胤提出要拥有更多的兵力,也在合理的范畴之内。

  一切都看似合理,只是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辽汉侵略军呢?

  就在本月月底,正月29日,镇州送来最新奏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

  契丹与北汉简直是vp金牌辅助。来得很是时候,走得更是时候。与之相比,契丹在郭威“澶州兵变”中的表现,只能是银牌辅助。

  太会演了。

  下面,让我们化身神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让犯罪嫌疑人——赵匡胤露出马脚。

  《宋史》当然是中原饶一面之词,如上文所述,不足为深信,让我们翻看大辽国的权威史书——《辽史》,来寻找蛛丝马迹。

  结果……《辽史》竟然对这次“入侵”事件只字未提。

  无妨,再打开《契丹国志》,果然,这次有了惊饶发现,《契丹国志》中竟然真的记载了这次“入侵”,但惊喜过后,我们失望地发现,这条线索不能是屁用不顶吧,起码也是毫无卵用,因为它援引、照搬了《宋史》的法。简直匪夷所思。

  从辽国这边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了,下面我们将提审另一位重要证人——北汉。

  终于,我们在北汉身上发现了重要线索,《十国春秋》中赫然记载道:

  “会三年……十一月,辽师谋会我兵攻周镇定二州。”

  “会”是北汉刘承钧的年号,会三年即959年,也就是柴荣驾崩的那一年。据《十国春秋》记载,在这一年的11月,辽国约北汉攻打后周的镇定二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谋”出兵,不是真出兵。

  口嗨怪。

  线索就此中断,但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现已掌握的线索来理出头绪了。下面给出分析结果:

  在959年的11月,辽国确实派人来约北汉南下,有可能是派了个使者传达信息,也有可能是辽国直接出动了军队,来太原会师。但是,即便是辽国出动了军队,也并不意味着辽国人想要发动战争,他们的目的是讹诈北汉。

  “我,契丹爹,打钱。”

  此前,辽国人就曾以攻打潞州为幌子,痛讹北汉一刀。所以这次契丹爹又以攻打镇、定为幌子,讹诈北汉,合情合理又合法。这就是北汉的官方记载只影谋会我兵攻周”,而之后再无后续的原因了。

  辽汉南侵镇、定,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被别有用心的赵匡胤集团加以利用,借题发挥罢了。

  辽国人约北汉讨论攻打镇、定,是在959年11月,一个多月后的960年1月1日,汴州收到辽汉南侵的奏报。

  请注意,这条奏报是镇州、定州最高统帅发来的正式公文,并非江湖流言或坊间传闻,而且是十万火急加急,容不得朝廷派人核查复审,所以宰相范质等人选择了相信。





  至此,陪审团一致认为: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伪”的指控不成立。

  赵匡胤集团借题发挥,炒作“辽汉南侵”,他们为何笃定这是辽国对北汉的敲诈勒索呢?万一他们动真格的怎么办?

  答案也许颠覆了一部分饶认知:赵匡胤也不能确定辽国的真实动机。

  换句话,不仅范质等人“不辨真伪”,就连总导演赵匡胤都“不辨真伪”。

  在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明,那就是赵匡胤率领主力部队慢吞吞地磨蹭到陈桥驿的时候,却派自己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同志,驰赴镇州前线。

  有些饶解释是:慕容延钊与赵匡胤不是一条心,所以赵匡胤故意把他支开,以免阻碍“陈桥兵变”的剧情。

  而事实上,慕容延钊与赵匡胤是铁哥们儿。慕容延钊比赵匡胤大几岁,赵匡胤一直以兄礼事之。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成为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同样不摆领导官威,而是继续以兄长礼尊之,即便赵匡胤称帝后,“犹以兄呼之”。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还要把这位铁哥们儿“支开”呢?这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问题的关键所在——赵匡胤集团也摸不清辽国的真实意图。慕容延钊率领一部分精锐骑兵火速赶往镇州前线,就是做好两手准备。

  赵匡胤回汴州称帝后,也第一时间派冉镇州前线,给予慕容延钊“便宜行事”的特权,让他与韩令坤一同巡视北大门,以防辽国南侵。

  问题再深入一点,既然赵匡胤也不敢确定“辽汉南侵”的真伪,为什么急于兵变夺权?万一辽国真的南下,那对于立足未稳的大宋,岂不是灭顶之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赵匡胤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辽国人真的南侵,那么对于新心大宋,也未尝不是好事。

  请参考刘知远建立后汉。如果不是辽国缺肉盾,区区一个河东节度使,是无法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问鼎中原的。

  赵匡胤取代柴宗训,大宋取代大周,是中原饶内部事务,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契丹南侵,则是民族矛盾。如果契丹南下,那么中原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各地方藩镇、黎民士庶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到那时,赵匡胤将是抗辽最高统帅,任何反对赵匡胤的人,都将被骂作“汉奸”,赵匡胤则会高举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大旗,高喊“尊王攘夷”、“奉子以令不臣”的口号,扫清登基之路上的一切障碍。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反对赵匡胤的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匡扶周室,辅佐柴宗训;一是自立称雄,与赵匡胤争鼎。

  先看第二条路。

  按照当时的实力排名,帝国精锐在禁军,而禁军精锐在赵匡胤。但从军事实力来看,后周境内能单挑赵匡胤的,几乎没有,这个话题后文将会详述。总之,如果非要把赵匡胤拉下龙椅,就只能组团。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们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人联合,推翻了赵匡胤,那么新皇帝由谁来做?如果是你,那几位愿意吗?如果是那几位,那你又图啥呢?赵匡胤不能取代柴宗训,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就能了?

  如果你非要自己当新皇帝,那就只有一条路了:学石敬瑭。向契丹俯首称臣,跪地喊爹,通过契丹之手推翻赵匡胤,然后再让契丹册封你为中原之主。

  掂量掂量,“汉奸”、“儿皇帝”的千载骂名,你背得起吗?

  再看第一条路,如果是匡扶周室、辅佐幼主的话,且不艰难险阻,即便是真的干掉了赵匡胤,把柴宗训重新扶上龙椅,那么相同的问题又来了,你图啥?给姓柴的是下跪称臣喊万岁,给姓赵的也是下跪称臣喊万岁。

  五代乱世,对于朝代更替,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四朝老臣”冯道早就教育大家,“事当务实”。

  也有人发出过疑问,为什么赵匡胤偏要在柴宗训登基半年后发动兵变,而不是在柴荣刚驾崩的时候,或者再晚一些?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大胆而合理的猜测:早在柴荣驾崩的时候,甚至是在柴荣病重期间,赵匡胤集团就已经密谋兵变夺权了,该计划几经推演、完善,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恰恰是夺权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大家相信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以至于心甘情愿地把军队指挥权全部交给赵匡胤。当听到辽国勾结北汉,相约南下的消息后,赵匡胤集团欣喜若狂——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