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民国之文豪崛起> 504【返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04【返航】(2 / 2)

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努力办事的恐怕数教育部了。不管蔡元培、李石曾的派系斗争多激烈,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却是一致的,那是“教育救国”!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蔡元培、李石曾及其党羽,认真制定了各种教育法规。并根据国糟糕的现状,想出了各种补救办法,如大规模设立“短期小学”来扫盲,结果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于是又连忙设立免收学费的简易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小学教师。

1931年的时候,全国简易师范学堂的学生人数只有20875人,等到1932年大力推行开来,至1933年这个数据已经猛增到59006人。这批简易师范学堂里毕业的学生,很多都走了小学教师岗位,为后来新国的扫盲运动贡献了巨大力量。

从1929年到1936年期间,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稳定,不说央政府,稍微脑子正常的地方军阀都会重视教育。

什么民国教育经费必须占财政收入的30,这种话都是骗人的,只有脑子抽了的果粉才会相信。虽然没有30,却有3.3第一次国教育年鉴数据,1991年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事业,做得明显北洋政府更好,即便发展缓慢,但至少也在发展。

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的教育状况才再次跌入低谷。大学和学老师被拖欠工资属于常有的事,小学老师更是几乎领不到工资,许多小学教师只能一边打工糊口,一边用满腔热血来教书。像电影驴得水里的那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用毛驴来吃空饷?呵呵,休想!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头等大事,丝毫不亚于发展工业和军事。

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飞速发展,其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工,识字和不识字也有天壤之别,这是隐藏在国民间的超级财富。

印度不是想超越国吗?麻烦先把教育普及了再说。

轮船缓缓驶向海码头,费雯丽站在甲板眺望,颇为高兴地说:“国我想象更加繁华,我还以为是又一个印度呢。”

周赫煊笑道:“你看到的,是国最繁华的城市。”

阿瑟·亨德森和萧伯纳也走了甲板,萧伯纳说:“我曾收到过国读者的来信,还在信讨论过国戏剧,听说国的京剧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你可以跟国的梅兰芳先生交流,他是顶级的戏剧大师。”周赫煊道。

“呜”

汽笛声响起,轮船开始靠岸。

周赫煊发现码头占满了人,大部分都是来迎接萧伯纳和阿瑟·亨德森的。一个是名满国的英国戏剧泰斗,一个是英国前外交大臣,化界和军政界人士肯定要蜂拥而至,迎接的盛况丝毫不亚于当初爱因斯坦访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