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七章 削藩(1 / 1)

朱棣在前走着,忽地问了这一声,先让朱瞻壑啊了一下。

  后他立马反应了过来,回答道“孙儿知道皇爷爷,也有难处,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皇爷爷也不好对代王动手,若是动手,恐怕宗室难平”

  毕竟当初朱棣自己定下了一个不尊法度得藩王处置政策,初犯从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之,而代王这一回没证据,就没法算。

  “就这吗?”朱棣忽问道。

  朱瞻壑稍微思考了下,继续道“还有如果没证据情况下,废了代王或杀了代王恐影响皇爷爷的削藩大计”

  “皇爷爷登基后,先是恢复被建文削去的藩王,并且再多加赏赐宗室,一是为了拉拢宗室,二是为了麻痹宗室,因为靖难打了四年,对中原地区破坏较大,所以在国力没彻底恢复前,得稳住藩王,以防造反”

  “这个时间段皇爷爷削藩只有盯着藩王犯错,名正言顺得削弱,如代王当初犯错,皇爷爷借此削去护卫,软禁在应府,若现在再应府没证据情况下直接废了弄死了代王,恐让应府藩王人心惶惶,影响皇爷爷大计”

  “孙儿大胆猜测,皇爷爷接下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慢慢瓦解诸王手中兵权,同时颁布各种限制藩王权力得政策,而来稳固朝廷”

  朱瞻壑这话才完,让后面走着的太监公公鼻涕差点一个踉跄,这是能听的皇家秘闻?

  朱棣稍微差异的看了朱瞻壑一眼,“你子知道得太多了”

  徐妙云拍了他一下,“还你得大计,没人能看出来,这不就让人看出来了”

  朱棣脸上微微闪过一抹尴尬,强硬的道“就算有人能看出来,也不敢,这兔崽子还是太年轻了”

  不过这里没外人朱棣也并不忌讳,于是在问道“那对于削藩,你子怎么看,觉得要如何削弱”

  “孙儿对削藩得看法是,根据历史上来看,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得八王之乱都证明了藩王不能拥有太多兵权,削藩是势在必行,孙儿认为要削”

  朱棣点点头,再徐徐问道“那你觉得,这藩王要如何削呢?”

  “孙儿大胆猜测皇爷爷是准备采用,高巍的计策采取怀柔手段来削藩,将拥有兵权的边境藩王封地改封到内地来,从而在慢慢限制藩王的权力,弱化藩王”

  “嗯”朱棣点点头,没错他确实是这么想得。

  “不过孙儿也到有一个大胆得想法,当然这个想法至于利弊关系没实践也不清楚情况”

  “哦,你”朱棣道,这一走,慢慢就回到了后宫,坐在院子中,徐妙云去拿了一件袍子给朱棣披上。

  然后再递给了朱瞻壑一件锦袍“夜晚凉,披上别凉着了”

  “谢谢皇奶奶”朱瞻壑接过锦袍,随后又和朱棣谈论起来。

  “孙儿所之法是,藩王封地对调,每四年对调藩王封地,同时对调得还有手中兵权护卫”

  “每一个藩王在一个封地待久了,底蕴、人脉、威望、都在该封地,可若是每四年对调,能使藩王一时间建立不起来深厚的底蕴,若想作乱,更是难上加难”

  朱瞻壑了这个办法,让朱棣也稍微明白了他的想法,确实这么做,好似不无不可啊,甚至这么做,在藩王手中稍微留下一些兵权,继续守边也不无道理,似乎翻不起大浪。

  毕竟手下都一下换了,亲信的将军士兵都没了,什么底蕴一下烟消云散,想要起兵得困难可谓之多,甚至不敢起兵。

  “这是一个好法子,虽然这么做估计,其中也有问题,但是相比藩王长久在一地,拥兵自重得问题,这不算大问题”

  朱棣喃喃,显然是对他这个方法有着一定肯定,同时也是思考其中得弊端,最后他灵光一闪。





  “若这个方法,用在各地将军身上好似也不错”朱棣一下想到,以此也能制衡将军,侯爷,国公拥兵自重。

  当然这个朱棣也明白其中有着弊端,这法子在和平时期采用没问题,如果是战时,一下对调了,不了解对手,不清楚手下,就是个大麻烦,所以要加上一些限制。

  朱棣提出这个后,朱瞻壑是没想到,朱棣一下想到了此处“将军对调,其实对于军队,孙儿想法是各地驻防军队,孙儿觉得可采取,换防模式”

  “换防?”

  “嗯,军队防区对换,能提高军队面对敌饶次数,从而提升军队战斗力,也能一定程度上打击内部的腐败等等问题”

  朱瞻壑的这个政策其实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就让内地军队轮流戍边和换防差不多,可问题是路途遥远,条件简陋,随军官吏将领不满劳累奔波而对士兵们任意责罚,所以时间一长逃兵越来越多。

  导致兵员大减,时间一长加上每次轮流戍边,都是军费在燃烧,所以被叫停了。

  在明朝中后期,在有人提出来过,这个时候明朝军队内部贪腐严重,战斗力下降。

  有官员上书皇帝,让军队换防来增加军队面对敌饶次数,而提升战斗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

  “军队对调防区,将内地军队换至边防,能避免内地军队长时间在内地,无战事,导致军队松懈,没有战斗力”

  朱瞻壑得这个问题也是大明中后期得问题,内无太多战事,导致军中贪腐严重得同时战斗力下降。

  朱棣琢磨思考着,这也貌似可取,可也存在着大问题一是军队牵动,长途跋涉,大规模换防,那就是军费在燃烧。

  但是他并没一下肯定,这不是儿戏。

  “其实孙儿知道这个法子里面存在很多问题,最大问题是路途,之后再就是经费问题,但是这些都能解决”

  “是不错,但是不急,这些就等老头子平了蒙元之后,再来参考,今晚我们这话题远了,其实不废你十三叔公,还有就是因为,因罪废了你十三叔公,你二姑奶奶也得跟着被废,这又是你皇奶奶不愿意看见得”

  朱棣将话题扯了回来,再谈到代王事情。

  “皇爷爷,如果让二姑奶奶和代王和离,不知皇爷爷能办到吗?”

  明朝虽然因为程朱理学原因,有着限制,但是限制不大,大明律依旧有着和离政策,只不过和离后容易被人道德闲话罢了。

  朱棣闻声后蹙眉道“代王和你二姑奶奶婚约是,你太爷爷一手操办,若要和离恐怕有点难度,再你二姑奶奶一但合离,其子得地位便会随之动摇,估计你二姑奶奶也不愿”

  “唉,皇爷爷为何不找机会,直接将代王王位传给代世子呢?代世子为人仁厚,明事理,而代王叔公,皇爷爷应该知晓他残暴不仁,若有朝一日,因为种种原因,让他回去了大同,岂不在祸乱当地百姓,这有损我皇家颜面,玷污皇家声望”

  “而且,皇爷爷这般,又能变相削藩”

  “强行传位?削藩”朱棣思考了下,这主意好似可校

  朱瞻壑见到朱棣思考他就明白,朱棣同意了,其实这般传位没什么不可,他记得历史上后面朱棣干过,为了削藩。

  在王爷犯罪后,以恩赐得形式,将王爷得王位,传给世子,次子,等等,因为亲王活着时传位,就得降一个等级继常

  而明朝王爷有着五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辅王,国公,和郡公这五个等级。

  而降一个等级,所用的待遇护卫什么都会跟着降低,再加上其他儿子一分,所拥有的财富什么全被化了。

  和汉朝推恩令差不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