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武侠修真>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403章灭魏之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3章灭魏之策(1 / 1)




“此事可以,我会安排的。”
对于周青的提议,陆渊只是略一思索,便点头同意。接着又想了下,道:“过些时候,我还会再找些真人出山,到时国中的护国真人,数量应还会增加到六十四人。”
在十二年前,陆渊的修为经过积累,就顺势突破了凝聚三气的境界。
这是一个大关卡,故而突破之后的好处,也格外的大。
凝聚三气之后,陆渊的神魂强度和法力,又较凝聚二气之时,强了五倍有余。
注意,这个五倍,是陆渊凝聚二气圆满时的五倍。
在凝聚二气的境界修炼到圆满之后,那时陆渊的神魂强度,就足以支撑起十二名分身的神念消耗了。
比刚突破时,增长了近三分之二的程度。
此时又翻了五倍的神念法力,足以让陆渊支撑起六十四具分身的消耗了。
不过此前楚国一直在执行偏安修养的政策,同时也是为了不引起邻国的惶恐,所以虽然增强了神魂,但他也没有立刻就创造出新的分身来。
眼下既然有着需求,而且北伐在即,便也不需遮掩了。
“太好了,如果真的能有六十四位真人相助,那此次北伐,就再无任何问题了。”
周青听到陆渊的话,心中不由吐槽,暗道自家师父这是彻底不装了,五十六位真人,只要有需求,说拿就拿出来了。
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这些真人就是我创造出来的吗?
尽管心中槽点满满,但一下有了这么多有生力量,还是让他兴奋的一拍手:“此次我大楚共出兵六百万,以每路大军十万人计算,最多可分六十路兵马。
一位真人负责一路大军的话,六十四位真人,还能余出四位来。
这余出的四位真人,加上陛下,正好可以负责五处行营,每处行营分十二路兵马,指挥一百二十万人。
国中的其余先天宗师,则可分派给各路行营兵马为辅。
以此确保一路兵马,有一位真人统帅;一处行营,有十位先天可以调动的局面。
这样五路兵马齐头并进,六百万大军渡江北上,上百位先天为锋失,梁国必亡矣。”
楚国的先天宗师,经过这三十年的积累,如今已达七十二人的数量。
这七十二人中,来源颇为复杂。
既有陆渊先前创造的八个分身,培养的五大弟子,孙思文、周青、王后、灵女、尹回轩,以及他本人等,楚国原本的核心基本盘。
也有后续收降的西凉国和蕃人部族先天,岭南、西南十八藩国先天,以及这些年从南海、西北、以及西南等地,投靠而来的一些蛮夷先天。
最后这就是陆渊长大的那些子嗣了。
这三大来源,凑出了如今楚国七十二先天的盛况。
而这七十二人中,减去陆渊的八具分身,再减去留守岭南、西南方面战场,用来防守海寇和雨林夷人十人,国中再减去必须要留下来的四人。
最终还可抽调出五十名先天,用来参与北伐。
这样如果组建五大行营的话,每个行营除基础的兵马统帅外,还可分配到十个先天,顶层的宗师级战力可谓充裕无比了。
五十位先天,六十四具分身,加上陆渊本人,此次北伐,楚国一共可出动一百一十五位先天级战力。
先天数量两倍于梁国了,总兵力同样也是两倍于梁国。
以上这些,还仅仅只是整体实力的差距。
如今的梁国,北有赵徐,西有魏国,南有海寇,可谓三面皆敌。
仅是这三处方向,就牵扯走了梁国八成以上的力量,剩下还能放到和楚国接壤的西南边境位置的精力,已经没有多少了。
反正据楚国所知。
安排在江北边境的梁兵,数目不过五十万,先天宗师也不会超过七人。
若是以此来算的话,那楚国在江北的局部战场上,与梁国的力量差距,就不仅仅只是两倍,而是十倍以上了。
与十倍的差距进攻江北,周青实在想象不出来,梁国能拿什么来挡住?
而江北防线一旦被突破,楚国兵分五路,一下子杀进梁国腹地,其位于三面边境的兵马,根本来不及回援,梁国腹地就被楚国全部攻占了。
失去了后方,甚至可能国都都沦陷了,剩下一些梁国的残兵败将,除了向楚国投降外,就再无出路了。
这就是楚国花了三十年时间,所营造出来的绝佳局面。
“划分五路行营可以,不过这五路行营,不必全部放到梁国。”
陆渊原则上赞同周青的计划,不过对于这个计划一些目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指了指眼前地图上,魏国所在的方位说道:“既然都已经北伐了,那么等战事一起,我楚国先前的种种隐藏,就必然会为世人所知晓。
到那时,魏赵徐等国,闻听我楚国实力,必然会惊骇戒备,拼尽全力的防范我楚国进攻。
甚至三国联合起来,汇合梁国残兵,与我对抗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陆渊可没有小瞧自己敌人的想法,此时提出了另一个极有可能的方向:“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或者说提前削弱事情发生后的影响。
这是北伐梁国,顺带着也将魏国给灭了,朕觉得很有必要。”
陆渊说完,指尖在地图上的魏国区域轻轻一圈,画下了河南、南阳二郡的区域。
显然,他说的灭亡魏国,就是夺下这种州二郡。
“顺带灭了魏国?”
周青闻言皱眉,盯着陆渊画出的魏国位置沉思。
虽然魏国近些年实力衰退的厉害,但那也是一个人口四千万的大国,国中常备甲兵有着两百万,先天宗师也还剩下二十余人。
这样一个大国,想要将其灭亡,需要的实力可不小。
最起码,光靠周青规划的一路行营,是肯定没法解决的。
最少要有两路行营,也就是四十六位先天,二百四十万兵马,才能有灭亡魏国的实力。
但如果分出两路行营兵马去魏国,楚国能用在梁国的兵力,就只剩下三路行营了。
这份实力虽然依旧可观,但想要达成数灭梁国的目的,可能就会增添不少波折,没那么容易轻松完成了。
所以考虑之后,周青还是摇了摇头道:“陛下,臣也认为,灭亡魏国宜早不宜迟。可魏乃大国,不逊于梁国多少,想急切灭之,恐非易事。
如今我大楚主要之精力,还需放在梁国身上,能抽调出来对付魏国的力量,恐怕不多。
因此,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先灭梁国。
等夺了青州之地,再整合了梁国旧土,我大楚便可连跨两州,拥兵千万,先天百余人。
此等实力,哪怕魏赵徐三国联合,也远远不及。
而我大楚得了青州,有了半个中州之土,大可从容积蓄实力,缓缓图谋,一个个将其剪除。
此事不必急于一时的。”
周青苦心劝谏。
不过陆渊听了他的忧虑,却是一笑:“其实攻灭魏国,也不需多少兵马的,一路行营即可。”
周青闻言一怔,却是有些不相信:“一路行营?”
陆渊点点头,然后指尖从魏国方向移开,划到其西部的河陇之地,以及接壤的草原方向。
“小青,你看看这里,如今雍西五郡和草原南部,都已经被南迁的蛮人和从西边来的异族占据。
根据汉中总管黄欣的汇报,这两地的蛮人异族,人数总计已不下三千万。
以这些迁移部族,全民皆兵的习性。
三千万人,可出动之兵马,当不下八百万,其中先天最少也有十余人。”
陆渊报了一组情报数据,然后笑盈盈的看着自己弟子:“八百万兵啊,这个数字已经近乎我大楚北伐,准备动用人马的一半了。
哪怕是朕,听到这股盘踞在大楚西北的力量,都感到心头发颤,每日忧虑不已。
而我大楚好歹还有一个陇山隔着,有着天险防护,那些迁徙蛮夷难以跨越,防护起来还算简单。
可魏国那边,与雍西和草原南部一片坦途,中间可没有想要阻塞。
那些迁徙蛮夷只要愿意,轻松就可直抵魏国的朔方、关内二郡。
若是无法及时拦截,那这些蛮夷更是随时都可杀到魏国腹心的河南、南阳二郡。
所以为了完善西部防御,魏国国中二百万兵马,现在不得不抽调出一百五十万人,常年部署在朔方、关内二郡。
留在东线的兵力,则只剩下了五十万人。
可即便如此,魏国西部的防御,依旧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时不时都有蛮夷突破防线,进入到河南郡内。
魏国为此也大为头痛忧虑。
你说说,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大楚主动提议,两国各自出兵百万,主动联合清扫雍西、草原一线的蛮夷,以安靖两国西部疆域。
面对这个提议,魏国会如何抉择?”
周青听完,脱口而出:“那当然会欣喜同意了。”
关于和楚国联合出兵,一起扫荡西北迁徙蛮夷的事情。
其实早在十年前,在西域戈壁的异族也加入了迁徙大军,西部边患愈演愈烈的时候。
承受伤害最多,边境接壤最多,被牵制力量最多,也首先受不了的魏国,就主动提出来了。
只是那个时候,陆渊只想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并不想发起什么大的战事。
而且西北边患,对于有着陇山天险楚国来说,影响也不算太大。
因而一直拒绝这个提议,没有同意魏国的请求。
于是哪怕魏国年年派出使者邀请,但楚国一直都没有松口,事情就这么拖了下去。
“是啊,魏国肯定会欣喜同意的。”
陆渊笑着点头:“他们求了我大楚这么久,眼下我若是以不耐边境蛮夷长久骚扰的名义,同意他们的请求,魏人还不喜不自胜?
而对方若是同意了,那么便要按照要求,与我大楚各自出兵百万,主动深入雍西、草原,扫荡那些迁徙蛮人。
这样其国中百万精兵,便被调出了去。
而我大楚,则可在西北虚张声势,只以汉中郡二十万兵,辅以八十万征召民夫,一路偏军虚张声势。
在襄阳郡内,则暗中集结百万精锐,等魏国主力出塞,就渡河北上,立刻急取其南阳、河南二郡。
同时汉中那路偏军,也可直接折返回,进攻魏国关内、朔方二郡,以牵制其在此二郡留守的五十万兵马。
有这路偏军在,最少也可拖住魏人半年以上的时间。
到时东线以百万之众,又有先天宗师二十余人,进攻魏国东线五十万守军,七八名先天,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只要能夺下南阳、河南二郡,那纵然魏国在关内、朔方二郡还有百万之兵,也只是冢中枯骨,不足为惧了。”
经过这些年的迁移,魏国国中四千万人口,其中三千多万都集中在了河南、南阳二郡,留在西部的关内、朔方二郡之民,不过四五百万而已。
所以只要楚国能拿下河南、南阳二郡,那么魏国最为精华的核心地盘,就被掌控住了。
其在西线的百万大军,也将面临后勤被断,家人被控制的窘境。
那个时候,只要那些魏兵不想被饿死,不想牵连家人,那么除了投降之外,就再无其余出路了。
失去了这些兵马,又失去了核心地盘,魏国纵然还能在朔方、关内二郡延续国祚,那也只是个小朝廷。
靠着那剩下的四五百万人口,又能翻出什么风浪来?
最终不是毁灭在蛮夷的不断东迁浪潮中,就是向楚国投降,不会有其它的路了。
周青作为大将军,当然也清楚魏国如今的底细,此时听了陆渊的计划后,欣喜道:“若按此策行的话,一路行营,确实可以灭魏了。”
楚国的一路行营,可不仅仅只是二十三位先天,一百二十万兵马。
在每路行营后面,可还跟着二百万以上,帮着运粮的武装民夫。
这些武装民夫,必要的时候,那也是可以上战场的。
所以一个方面行营,可动用的人马数量,是在三百万以上的。
仔细拾掇拾掇,严加整训后,已经相当于一个霸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了。
现在再配合陆渊的调虎离山,声东击西之计,灭亡魏国,成功率已经高达七成以上了。
有的这个概率,足可以尝试一把了。
不过虽然觉得可行,但不管是灭梁,还是灭魏之计,都还有一个问题要急需解决。
“陛下,灭魏、灭梁,筹划得当的话,于我大楚并非难事。但此次行动,多达一千八百万人,举国都被动员,此等声势必难以遮掩。”
周青问出了自己关心的忧虑:“魏梁二国与我大楚接壤,向来防备于我,在江南之地,布下了不知多少奸细探子。
我大楚若要动兵,只怕瞒不过对方。
其若有备,想要引魏梁二国上当,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楚国如今的常备兵马,才仅三百万人。
想要扩张到预定北伐的五百万人,还需在这大半年中,再招二百万人入伍。
只这一项,动静就少不了。
后面再征发上千万的民夫,那声势更是大了天去。
北边的魏梁二国,只要不是眼瞎,就不可能察觉不到楚国的异样。
所以陆渊的引虎出山,声东击西之策虽好,可只要魏国不上当,那也只是无用功。
陆渊闻言一笑:“此事易尔。如今南海频频动乱,地火天灾不断逼近,已威胁到我大楚南疆。
我可让内阁发布诏命,宣布从大楚南境,还有那些藩国之中,迁徙百姓北上,重新安定在大楚北土。
如此数千万人迁移,这么浩大的工程,我大楚从中征募些兵马,调动各种物资,也就不起眼了。”
周青忧虑道:“直接迁移南境百姓,此策虽然可遮掩我大军行动,但如此一来,我大楚地方生产,必受影响。
移民需要耗费粮食,出征又要耗费粮食,各地常平仓虽然充足,却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真照这么做了,我楚国的粮食储备,同时支撑移民和征战,只怕撑不了两年啊。
还有岭南、西南的那些藩国,想迁走他们的百姓,那些藩国之君,恐怕不会情愿啊。”
“用不了两年。”
陆渊澹澹道:“灭亡梁魏,用不着两年。这次朕动用一千八百万人,一百一十五位先天,要的就是横扫江北。
这是秋风扫落叶之势,灭此二国,一年时间足矣。
而且现在迁移百姓,也不是做无用功。
正要把他们迁往的地方,不是襄阳洞庭豫章这些地方,而是江北之地。
南边已经不安稳了,不仅海寇来了,地火或许过不了二三十年,也要跟着来。
此时趁着国中人少,提前将百姓迁往打下的中州之地,也是件好事。
至于那些藩国,若不愿被朕削藩,自可留在原地,与那些北迁的海寇夷人为伍。
只是这样的话,等它日地火来了,他们在想迁到中州,朕可就不同意了。
可以把朕这个意思,告诉那些藩君,该如何抉择,我相信他们会作出正确选择的。”
当初陆渊选择册分封国的时候,只是不想把楚国过多精力用在西南和岭南,可以全力用来北上。
这本就是暂时的妥协之策。
那些藩国心中,也应该清楚这点,对于日后楚国会削藩,应该早有预计才是。
毕竟地火一来,自己也保不住封国。
到时交不交出去,其实区别也不大。
眼下在皇帝的要求下,选择主动献出百姓,进行内附,还能给自己选择一个体面。
不然哪怕陆渊不惩罚,没了楚国这个后盾,在连绵不绝的蛮夷北迁浪潮下,他们也保不住自己封国。
还会断了自己以后的退路,可谓一无所有。
正是有着这个依仗在,所以陆渊才不担心,这些藩国不乖乖就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