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10章 金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金融(1 / 1)

大宋建武三年夏,金陵城外,白鹭洲上,江南机器制造司。


  江南机器制造司,从江南兵器制造分司分离,占地上千亩,工匠上千,雇工两千多。只是因为这里也是蒸汽机的研究场所,而被冠以机器制造司的大名。也由此可见赵竑对此处的重视。


  运载货物的马车络绎不绝,各种肤色、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及随从人员,让赵竑不由得一阵错愕,似乎回到了后世的广交会会馆之中。


  金陵,实实在在,已经成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可为世界的中心。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蒸汽机带动曲轴,机器不断冲压,一个个银元被冲压出来,循环不断,再经过打磨,检选、等工序,运到新成立的银行面世。


  随着蒸汽机的面世,机器制造司的许多生产工序和部门都使用蒸汽机代替了人力。就连兵器制造司的许多工序同样如此。


  赵竑左右手各拿一枚银元,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两指的指甲尖对卡银圆中心,用左手的另一枚银圆轻轻撞击,声音清韵柔和。


  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圆中心,用力猛吹,赶紧放在耳边,轻微的韵音传来,声音清脆。


  就是它了!


  赵竑会心地笑了起来。


  后世他曾收集过几枚“”,只有一枚真货,其它几个都是赝品。他对,算是有些认识。


  这个时代,还没有激光制版技术,再想仿造,恐怕不太容易。


  “陛下,拿银圆互碰,或用吹银圆之法,真是高明,很容易辨别真伪。陛下以此法准备换界之用,真是上策。”


  “准宰相”真德秀大喊喊道,由衷地恭维起了赵竑。


  朝廷战事连连,朝廷财政几乎有出无入,府库空空如也,财政危机十分严重。杨桂枝的过世只是个引子,国库没钱,这或许才是赵竑不得不停止北伐的原因。


  换界能除去假币,自然可以解决部分财政危机,但会子泛滥,只是金银铜钱的代替者,是兑换券,如果没有铜钱和金银作为后备和广泛流通,会子的信用也很难确立。


  银元和铜元正是基于此而诞生,也是会子换界的必然结果。


  会子换界,纸币流行,银子总不能不用。1000万银元流行于世,1000万贯铜元作为准备金,换界应该可以顺利推行了。


  “真公,你们有没有想过,市面上只允许银元和铜元使用,杜绝银子,他真正带来的好处吗?”


  赵竑拿着银元,抛出一个问题。


  《水浒传》中,那些英雄好汉、泼皮无赖们吃个饭,动不动就抛出一个五两十两的银锭,那纯粹是扯淡,当不得真。


  按此时南宋的收入水平,老百姓一个月5贯钱,银子1两折钱为3贯,相当于老百姓半年辛辛苦苦才挣10两银子,一个10两的银锭而已。


  放在后世,出门随便带3万元的一张钞票,恐怕自己也心里发慌。


  “陛下,银子携带不便,使用更是麻烦。随着长期使用,银子也会变黑。如果使用银圆,则能更好使用,利于百业繁荣。”


  “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平民百姓,都有积蓄的习俗,因而银子会储存起来,而不是拿出来买卖。市场上只准使用银元,整个大宋的银子都会重见天日。陛下,光是这火耗之利,我朝就可得尽其利!”


  邹应元和宣缯,一前一后感慨道。


  银子收归国库,需要重新铸成银元,这叫火耗。国库收取一成半的火耗,也就是说,20两银子只能换17银元。


  银元代替成色大小不一的碎银银锭,其目的正是要加快市场上货币流通,刺激消费。


  相比于银元,五两到五十两的银锭银铤难以在市场真正流行,这也是一大弊端。


  “怕就怕,银子换银圆铜元,民间怨声载道啊。”


  真德秀幽幽的一声叹息。


  别的不说,光是他家里的纹银,就有上万两之多。换成银圆,就要损失两千多两。


  不过,银子换银圆,这是国策,作为朝廷执政大臣,户部尚书,他可不能反驳。


  “银子充其量只是一种金属,如果不拿出来使用,那还不如一片手纸!换银圆为国策,利国利民,任何人都不能阻挡。”


  赵竑哈哈一笑,志得意满。


  银子变成银圆,肯定是怨声载道,但损失的都是富贵之家。普通老百姓,又有几两银子。


  银圆面世,很多人肯定会继续储存,但因为银圆币值统一,面额小,必然会大量在市面上流通,对大宋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陛下,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屑合成胚假币。陛下的鉴别之法可谓恰当。此次换界万事俱备,只等昭告天下了!”


  江南东路制置使汪纲也是大声喊道,以便皇帝听得清楚。


  一元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


  银占89,铜占10,锡占1,这便是一枚银元的重量,七钱二分,纯银不过六钱四分八厘。






  1两银子换085银元,1元银币值3贯,值660文。


  光是一个改银为币,朝廷独享上千万贯火耗之利,为换界开了一个好头不说,更是缓解了了西部战事损耗带来的压力。


  上千万贯,恰好可以解决西北战事死伤将士的抚恤问题。


  至于铜元,以十文铜元为主,共当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九种,制作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一旦推行,必将会迅速推动大宋货币在全天下的流行。


  皇帝,可真够卑鄙的!


  “一旦银元发行,恐怕会成为很多人的收藏之物。”


  真德秀摇着头说道,心头尽是无奈。


  一元银元正面是梅花簇绕的“一元”,背面万里长城。铜元正面“十文”,北面梅兰竹菊等几种植物。银元贵重不说,精美如工艺品。以国人喜欢存储的习惯,第一次的1000万枚银元,恐怕会供不应求。


  “银行,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银行的构想,本是兴庆二年,他登基的第二年,但拖到了兴庆四年。这两次换界,都是足足等了四年。银行和银元,货币流通,登基八年,也终于步入正轨。


  西北一场战事,死伤了近三万将士,伤筋动骨,光是抚恤和粮草,就达到了上千万贯。


  这还不包括剿灭李全的开支,以及国内动乱、旱灾水灾、临安大火等损耗。


  这也是他不得不暂缓北伐的主要原因。战争打的是粮草,不能光靠热血。一旦北伐,那就必须保证后勤,保证成功。


  他相信,窝阔台退去,除了蒙古大军损失惨重外,恐怕也有后勤方面的原因。毕竟现在的蒙古大军中有大量汉军,必须要有米粮的供应。


  “陛下,1000万银元,1000万贯铜元流行于世,会不会太多了些?”


  身为户部尚书,真德秀还是有些担心。


  大宋士民有存储金银的习惯,一旦银元不被人们认可,岂不是要挤压?


  “多了?会子都能畅行,何况银元铜元?光是军中,已经是不够用。”


  真德秀没有看到的是,无论是会子,还是银元铜元,它们能够顺利通行,背后是朝廷和官府的信用。


  “随着我大宋水师纵横天下,向海外拓殖,你就会发现,1000万银元不过是九牛一毛。将来也许会是几十个、上百个1000万银元。总有一天,银元铜元和会子,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别得不说,光是每年朝廷的开支,以及官吏、将士的饷银,就达5000万贯左右。1000万银元,加上100万贯铜元,总计不过4000万贯而已,不会有货币泛滥贬值的担忧。


  “陛下,我大宋银矿稀少,官府和民间加起来,也不过八九千两白银。要是如陛下所说,也没有那么多银子啊!”


  邹应龙不自觉又问了起来。


  银圆换银子是国策,朝廷得利,百姓受益,市场也因之繁荣。


  但随着银圆投入使用,只怕将来市场上银圆越来越多,铸造的银矿不够怎么办?


  “我大宋没有,不代表大宋以外的地方没有。整个南美洲盛产黄金白银,多得你想象不到。况且到了最后,最终是会子代替银圆。”


  赵竑看着众人,晃了晃手中的银圆,微微一笑。


  “不过,在今天的这个时代,相比较会子,银圆会很快风靡整个世界。不信的话,诸位卿家就拭目以待吧。”


  南洋和北美的粮食、南美的金银、澳洲的铁矿、都是中华所需。只是现在大宋水师还在渤泥和澳洲一带垦殖,以大宋的船坚炮利,有朝一日,自然可以任意攫取。


  邹应龙等人面面相觑,都是讪讪一笑。


  大宋水师纵横天下,也许真能依靠武力,达成所需。


  银圆流通世界,他们一点也不怀疑。宁宗时大宋铜钱都能风靡海外,更不用说如今大宋在海外的影响力,以及银圆的精美。


  不过,银圆最后又回归纸币,难不成又来一次“火耗”之利?


  “真公,银行的事情,办得怎样?”


  银行,发行货币,国家财富均积于此,国家经济调控的根本,当然是不容推迟了。


  “回陛下,户部和民间招募的吏员已经准备妥当,金陵、四川、临安的三家中华银行及分行随时可以开业。银行和钱庄的操作大同小异,不会有什么差池。”


  真德秀户部尚书,又是宰相,当然是银行的主管。


  “总行和分行的主事,都有人选了吗?”


  “回陛下,户部郎官刘汉弼、工部郎官许光、提点湖北刑狱董槐,此三人精明强干,为官清廉,可为三地主事和副主事。”


  “此事就交由真公经办,真公主抓,银行尽快开业,并在报纸上昭告天下。”


  赵竑点点头,安排了下去。


  银行事关重大,稳定一国之金融体系,反贪司也要随时跟进,确保银行平稳运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