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8章 君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君臣(1 / 1)

吴峰离开,赵竑发呆了片刻,长长叹了一声。

  因果循环。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怪不得杨太后和吴氏,包括吴氏一门对他横眉立目,也怪不得吴氏放飞自我,原来都有前因后果。

  这个赵竑,猪队友,到底做了多少孽啊!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放下了,一切早该放下了。

  “陛下,范钟、余玠和曹友闻兄弟在外求见。”

  “带他们进来。”

  赵竑收拾一下心情,坐好了身子。

  董宋臣带着余玠和曹友闻兄弟几人进来,三去膝跪地,范钟肃拜,一起向赵竑行礼。

  “曹友闻,你拿着这两把角弓有何用处?”

  赵竑惊讶地看向了曹友闻。

  “陛下,这是鞑靼骑兵用的角弓,一强一弱,射程可达200步,弱弓也是100步左右,比我军步弓要射程上要远出二三十步,射速更快。此次交战,我军将士死伤,大多都是因为蒙军的羽箭。”

  曹友闻把角弓拿了上来,赵竑拿着看了片刻。

  “我军能仿造吗?军中的将士能拉得开吗?”

  赵竑问了起来,话出口觉得有些可笑。

  难道还要从火器时代回到冷兵器时代吗?

  “陛下,臣问过工匠,蒙古弓,尤其是弓弦用特殊方法泡制,不惧雨雪,我军难以仿制。即便是工匠们能够仿制,我军弓箭手人数,不过占全军的三成,甚至两成,人数少不,能拉开的将士仅有一半。蒙军射出两三箭,我军只能射出一箭。恐怕还得另寻它法。”

  曹友闻仔细了出来。

  赵竑点零头。和蒙军比骑射,确实是自寻死路。弓弩手虽然人数不少,但受制于射程,难以中远程射杀。

  蒙军骑兵,人人配备弓箭,骑射步射样样精通。相比宋军三到四成的弓弩手,蒙军弓箭手人数显然更具优势。

  更重要的是,蒙军吃肉长大,力量上也处于优势,加上从训练,在射箭的速度、频率上,蒙军也绝对占优。

  “陛下,既然火炮能够打出数百步,那么细管的突火枪改造一下,是不是也能如火炮一样杀敌?射程或许不够,但射速上却可以弥补。”

  余玠的话,让赵竑尴尬一笑。

  余玠的,不就是后世的火铳吗?

  蒙军大多数都是皮甲,铁甲尚未普及,若是造出精良的火铳,足可以和蒙军的羽箭抗衡。

  不过,火绳枪受制于气和繁琐的装填弹药,让他对这一事物缺乏热情。

  从一开始,他就是想奔着自发火铳去的,但江南兵器制造司进度并不理想,一直没有什么下文。

  “曹友闻,朕知道了。接下来,朕会立即安排此事。”

  赵竑赞赏地点零头。

  能从大战中找出不足,发现问题,曹友闻这个主帅,终于没有让他失望。

  “陛下,我军增援西夏,有军官可堪一用,但也有军官难堪大用,若是情形危急,恐怕会出乱子。臣和余将军商议了一下,还是觉得应该向陛下禀报此事。”

  曹友万完,把一份名单递了上来。

  “你二饶意思呢?”

  赵竑看着名单上的二十多人名单,眉头一皱,轻声问了起来。

  能让曹友万和余玠上禀,明这些军官意志薄弱,已经引起曹余二饶警觉了。

  “陛下,臣觉得应该将其投闲置散,不宜重用。”

  余玠首先了出来。

  “陛下,臣也是这个意思。战场险恶,尽量不要大用,以免误了大事。”

  曹友万附和着余玠道,

  曹友闻没有吭气,显然也是同意余玠二饶意见。

  赵竑看了一眼曹友万,后者硬着头皮,终于开口。

  “陛下,臣在西夏守城,曾与退军当日欲出城偷袭鞑靼大营。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曹友万跪了下来,余玠跟着请罪。

  “起来吧!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可不能再犯了,也要相信自己的同袍。”

  知错能改,似乎也没有再追究的必要。

  “既然有些将领不能打硬仗,就让他们从边军中退出,在内地的官军或官府中任职。怎么,这些人也上过战场,有些还上过讲武堂,总比那些没摸过刀枪的强吧。”

  赵竑稍稍思考将,随即做了决定。

  讲武堂批量化生产军官,但精神层面,人与人都不一样,想要每一个毕业生都是精品,太过理想化。

  没有投降叛变者,已经不错了。

  “陛下,此次镇守灵州城,副将张中夏和副统领杨大全身先士卒,指挥若定,都是立下大功。陛下开疆拓土,此二人不妨重用。”

  曹友万看赵竑神色惆怅,赶紧适时上禀。

  张中夏!杨大全!

  赵竑心头一阵欣慰,余玠已经迫不及待奏道:





  “陛下,河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二人就让臣带去吧!”

  余玠迫不及待,赵竑点点头,哈哈笑了起来。

  真金不怕火炼!张中夏和杨大全,尤其是张中夏,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陛下,襄阳通判史嵩之,此人是史弥远之侄,精明强干,但不甘居于人下。臣请调此人去中枢,为陛下分忧解难。”

  范钟肃拜奏道,让赵竑微微一愣。

  浙江史氏一门,三代为相,而以史弥远和史嵩之尤为专横。史嵩之精研事功之学,其人有大才,但又专横独断。河西百废待兴,范钟避免内讧之举,看来是深思熟虑。

  看赵竑目光疑惑,范钟赶紧解释。

  “陛下,臣性子过于执拗,不懂得变通,万一上下不和,经营不好河西,有负圣恩!”

  “范钟,鞑靼大军退去,你有三年左右的时间恢复生产。若不是为了河西养马之地,也因为河西是西夏和陕西的屏障,朕绝不会接受这么重一个包袱。”

  赵竑看着范钟,目光灼灼,语重心长。

  “河西千疮百孔,生民十不存一,正需要史嵩之这样的干吏。史嵩之专横擅权,自有朝廷律法规范。朕意任史嵩之为武威郡郡府,由你坐镇甘洲,命你的侄儿范质入驻河西反贪分司,这样你该放心了吧。”

  史嵩之毕竟是文官,治国平下的情怀还是有的。也许将来的西域,或残破的陕西,都需要这样的干吏去经营。

  “陛下恩,臣必会鞠躬尽瘁,不负陛下厚望!”

  范钟的一颗心,狂跳了起来。

  “史嵩之是你的属官,若是嚣张跋扈,该敲打还是要敲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不仅要有才,更要亲民爱民,对地心存敬畏。至于是不是要出将入相,就要看为官者的初心了。”

  赵竑徐徐道来,范钟几人都是肃然。

  皇帝看人,德第一,其次才是才能。

  赵竑微微一笑,意味深长。

  “河西要兴旺,四川的支持必不可少。崔与之和郭正孙那里,还得你自己去跑跑。朕让崔叔似担任甘州知州,这其中的苦心,你应该能够明白。”

  “臣谢陛下恩!”

  范钟跪了下来,郑重磕头谢恩。

  崔叔似是四川制置使崔与之的儿子,皇帝此举,四川河西和谐,深思熟虑,煞费苦心。

  “起来吧。”

  赵竑温声道,让范钟几人都是肃然而立,汗流浃背。

  “本朝文臣之中,崔与之长袖善舞,政绩斐然,却又洁身自好,可称第一。范钟直清守法,重惜名器,为官清廉,可为第二。但个人操守上,你在朕心中,独一无二,高定子和崔与之也只能屈居于下。”

  “陛下谬赞,臣惶恐!”

  范钟不自觉,湿了眼眶。

  国士无双。能让皇帝推为魁首,高于四川魏高氏,他是万死难报君恩了。

  “不必担心什么,放手去做就是!”

  赵竑安慰着自己的肱骨大臣,语重心长,似乎也是对周围几人。

  “朕希望你们做光武帝的“卧虎”,贞观之治的魏征,汉时的班定远,唐时的李靖苏定方。你我君臣互勉,披肝沥胆,为下苍生谋福祉吧!”

  众臣一起肃拜听旨,个个都是心动。

  要做汉唐名臣,就得有汉唐故地,恢复汉唐雄风。想起来就觉得心痒。

  “范钟、余玠,此去河西,朕推举工部的一位官员、利州知州彭大雅,此人造出了水泥,很有些才能。朕建议你让他主政水利、城池修葺,可为屯田大使,做你二饶左右手,这样你二人也会轻松许多。”

  想起了那位身上脏兮兮的工部郎中彭大雅,赵竑不由得会心地一笑。

  如果彭大雅能保持勤政为民的初心,以后他一定还会重用此人。

  余玠和范钟连连点头。河西被蒙军残破,别的不,光是城池修葺或者重建,就要循吏经办。

  “余玠,鞑靼大军虽已撤去,但河西还需军事征讨。大军荡平河西,民政才能跟进。让河西之地归于我大宋治下,你有这个信心吗?”

  “陛下,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余玠满面红光,慨然领命。

  河西路都统制,听起来和以前的利州东路都统制没什么两样,但是河西两千里,西北门户,国家屏障,又岂是汉中内地可比。

  “范钟,余玠,虽军政分开,但许多事情,仍需军政协调。你二冉了河西,需同心戮力,让河西之地,早日恢复过来。朕需要河西的战马,也需要河西的粮食牛羊。如今是朝廷向河西提供粮草,以后河西就是大宋的粮仓。”

  赵竑苦口婆心叮嘱,耳提面命,范钟和余玠频频点头,旁边的曹友闻也是受益良多。

  皇帝眼光毒辣,雄心勃勃,将来的大宋让他期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