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3章 政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政令(1 / 1)

兴庆三年,仲夏时分,四川、成都。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自兴庆二年四川施行新政起,整整一年多过去,四川的变化日益明显,原来城中大部分的土路,尽被青石路和水泥路所代替。由于城中街道两侧“违章”建筑的拆除,中心街道宽阔,足以够七八辆马车同行,巷僻街也是远离了垃圾粪便。再加上下水道、公共厕所、垃圾箱的建立,以及街道交通归于街道司吏员治理,整个成都府城变得干净整洁,另有一派气象。

  从兴庆三年春起,尽管边塞军事不断,但包括成都府城、夔州府城、潼川府城、兴元府城、沔州城等府城,以及阆症德阳、重庆府、利州等大城,都是兴建交通,兴修水利,一派匆忙景象,繁华似乎远胜往日。

  临洮府、兰州收复,宋军挺进河西,西北的捷报一个又一个,但四川成都府的士民们却懵懵懂懂。即便是四川制置使崔与之,也只知道皇帝御驾亲征去了蜀口,或许正在和蒙古大军交战。

  皇帝御驾亲征,留他在利州大营坐镇。宋蒙和议,皇帝传来旨意,崔与之回到成都坐镇,他整日里坐卧不安,但也是有些期盼。

  鞑靼大军兵强马壮,兵锋正盛,金人都退避三舍,何况宋军。

  皇帝要和鞑靼大军掰手腕,是不是太自大了些?自己又为什么没有阻拦?

  难道,自己也被皇帝的巧舌如簧、雄心勃勃给忽悠了?

  成都制置司衙门,大堂之上,崔与之看着眼前的奏折,却魂游九霄云外。

  也不知道,蜀口的战事到底怎样了?

  “相公,皇帝派人传旨来了!”

  大堂外,军士的声音响起,崔与之不由得精神一振,站起身来。

  皇帝,终于传来旨意了。

  “四川制置司崔与之接旨!”

  随着熟悉的声音响起,一个紫袍官员手持圣旨进来,后面几个威风凛凛的禁军紧紧跟随。

  “臣崔与之接旨!”

  崔与之赶紧跪下。他看得清楚,传旨的是前四川反贪分司的主事、四川总领范钟,和他算是同僚。

  “诏曰:大宋与鞑靼达成和议,鞑靼大军退兵,北境相安无事,我军挺进河西。令四川制置使崔与之准备移民河西事宜……”

  范钟读完,崔与之谢恩,接过了圣旨,被范钟扶了起来。

  “范总领,前方的战事,快快与老夫!”

  崔与之急不可耐,立刻问了起来。

  蜀口战事压在心头,让他一直惴惴不安,不吐不快。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范钟哈哈一笑,岔开了话题。

  “崔相公,陛下曾提及,这首词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所有今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不知崔相公怎么看?”

  我怎么看?

  看着这位赵竑麾下的新派官员,志得意满,崔与之不由得莞尔一笑,心里也轻松了起来。

  “范主事,你又是如何认为?”

  范钟如此气定神闲,前方的战事,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我赞成陛下的见解。君子藏器于身,择时而动。大丈夫在世,不搏出一番功名,又岂不是白活?”

  看到范钟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崔与之不由得一愣。

  “范总领,莫非你要被委以重任?”

  范钟曾任太平州通泞徽州知州,从政阅历丰富,且精明强干。况且,他已经年过半百,再不奋发,恐怕真要遗憾终身了。

  关键是,范钟廉洁自律,官家尤为欣赏,肯定要委以重任了。

  “崔相公,今日我一是传旨,二是来求援的。”

  范钟郑重一礼,脸上红光满面,有一丝的飘飘然。

  “陛下已经任下官为河西路制置使,余玠为河西路都统制,命我二人经略河西。想到就要去我大宋丢失百余年的故地任职,下官这心里诚惶诚恐啊!”

  范钟的眼眶,忽然变得潮湿。

  河西路制置使!河西路都统制!

  崔与之大吃一惊,嘴唇哆哆嗦嗦。

  “我军收复了河西?那西夏国还存在吗?”

  河西都在蒙军统制之下,听范钟这意思,宋军是要发兵河西了。

  这不是要和蒙古大军正面开战吗?

  “崔相公,西夏还在,我增援西夏的将士也已经回归。我军不但去了河西,而且已经占了洮州、临洮府、湟州和兰州等地。如今,我大宋已经和河西连成一片了!”

  范钟哈哈笑道,一脸的自信满满。

  “这……那我大宋岂不是要和鞑靼和金人同时开战?”

  崔与之心惊肉跳之余,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洮州、临洮府和兰州,都是金人西部边陲要塞。宋军占了这几地,那是和金人撕破脸皮,搞不好要刀兵相见。

  可要占领河西,兰州三地又必须占领不可,不然河西和四川之间隔着一个金国,又让皇帝如何放心。





  “我军连鞑靼大军都不怕,还畏惧区区金人?况且,陕西本就是我大宋故地,何来亏欠金人一?至于鞑靼,成吉思汗病死,大宋和鞑靼达成和议,鞑靼大军退去,河西残军不值一提。”

  范钟看着崔与之,轻声细语。

  边塞战事,宋军勇猛精进,有了火器,又何惧蒙军的铁骑。

  “啊!这……”

  崔与之目瞪口呆,心头恍然。

  宋军挺进河西,皇帝这魄力,可是非同一般。

  “既然陛下和鞑靼达成和议,此时出兵河西,这不是撕毁和议吗?鞑靼大军再次南下,岂不是又起兵祸?”

  崔与之心惊肉跳,为宋军的咄咄逼人和进取不安。

  刚刚签署和议,趁着对方退兵,大兵挺进河西。皇帝,可是够卑鄙无耻。

  “皇帝过,和议的条文,就是用来撕毁的,一切都是靠实力话。至于鞑靼大军前来报复,崔相公有所不知,那些边军的骄兵悍将,早就跃跃欲试,等不及开战了!”

  对河西用兵,宋军将士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一来河西是中华故地,二来蒙古大军是从西夏手里抢得河西,宋军从对手手里夺回,有何不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陛下所的丛林法则。陛下对人性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只是这不宣而战,趁人之危,似乎有些不太光明正大。”

  崔与之感慨地道,满脸苦笑,犹自心惊。

  皇帝年轻气盛,玩得太大,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收场?

  蒙古铁骑,兵临下,一旦发威,后果不堪设想。

  “崔相公,恕我直言,对敌饶友善,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尤其是对强大的鞑靼铁骑,更是妇人之仁。这话也是陛下所言,下官视为名言警句。鞑靼大军入侵我大宋,杀戮屠城,他们就正大光明了吗?”

  范钟一番话,崔与之汗流浃背,站起身来肃拜一礼。

  “范相公,陛下所言极是!在下受教了!”

  “崔相公,你我都一样,都是为了大宋子民。就像陛下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的利益,为了大宋的百姓。在下一片公心,言语若是不当,崔老相公还请不要见怪!”

  “范相公,言重了!老夫若是那般气量狭窄,也活不到现在了。”

  二人目光相对,都是哈哈大笑。

  都是为了国事,有时一些争执,但求同存异,君子相处之道。

  “崔相公,你就不想去河西,西出阳关无故人?”

  范钟面带微笑,轻声问了出来。

  当年汉武帝抗击匈奴,建河西四郡,千年过去,宋人却连河西是个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玉门关、敦煌、凉州等汉家故关雄塞,只有在前饶诗词歌赋中才能见到。

  宋人,何其悲哉!

  “范总领,不,范相公,恭喜你啊!老夫也想去看一下敦煌,登一下玉门关的城墙,摸一下那些刀痕箭迹,追思当年汉家铁骑纵横大漠的辉煌岁月啊!”

  崔与之感慨万千,躬身一拜。

  事到如今,也只能硬顶着上了。

  皇帝雄心勃勃,要效汉武年间故事,锐意开边。河西百废待兴,所需辎重粮草,甚至移民,恐怕都要四川提供。

  这样一来,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崔相公,等我大军在河西站稳脚跟,你随时可以前来。起来,崔相公练的五万精兵,可是帮了大忙。四川填河西,镇守的又是蜀地子弟,四川、河西一体。老相公,你可要青史留名了!”

  范钟满脸堆笑,由衷地恭维起崔与之来。

  “这都是陛下未雨绸缪,范总领兢兢业业,老夫可不敢僭越。”

  崔与之哈哈笑了起来,心头也是宽慰。

  河西移民和驻军,蜀地肯定居功至伟,他也脸上有光。

  “崔相公,河西移民,百姓需要动员,得有一段日子。陛下在圣旨中了,要先征发四川厢军五万去河西,其中耕具、种子等物由四川和利州两路提供……”

  范钟看着崔与之,哈哈一笑。

  “至于耕牛,就不劳烦老相公了。我军击溃了鞑靼大军的临洮府大营,所得驽马无数。所以这耕牛上,你就无需担心。另外耕具上,利州西路也能供应不少。”

  “这就好。四川的耕牛也缺少,再了,千里迢迢的,也不容易赶到河西。”

  崔与之心里安稳了几分,随即皱起了眉头。

  “五万厢军到河西,他们的家属……”

  四川制置司五万精兵征调河西,还有五万厢军民兵屯垦戍边,四川子弟,又要为国出征了。

  这么多官军去河西,他们的家人又如何安置。

  “崔相公,五万边军入河西,五万厢军屯垦戍边,他们的家眷每人授田10亩,三年免赋,和愿意移民的普通百姓一样。”

  “每人授田10亩!三年免赋!”

  崔与之大吃了一惊。

  如此一来,蜀地的穷人,可要蜂拥前往河西了。

  这样的话,若是向河西移民实边,可就要容易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