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127章 边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边民(1 / 1)

初春季节,嘉陵江缓缓南流,两岸山峦起伏,群山掩映,空却是阴暗,布满阴霾。

  兴起元年,大宋朝廷一纸政令,利州两路免赋三年,让百姓休养生息。而随着朝廷政令向利州两路倾斜,官府兴修水利,修葺官道,增补城墙,利州两路的基础设施,一切都在修建中开始。

  利州西路的官道,从沔州到成州到西和州,这是西线;从沔州到成州再到水军,这是中线;从沔州到凤州再到大散关,这是东线。

  这三条线为三条主线,其余分支线到利州西路各关县。

  利州东路,由于汉中平原一条东西直线,因此从利州西路的路治沔州,到利州东路的西县,再到兴元府,再到洋州一线,贯穿整个利州东路。

  修建宽平直的官道,也是便于民间运输,更是为了不久的战事,便于辎重粮草的运输。

  毕竟,蜀口边塞的许多供应,都要来自于四川。

  对于利州两路的大宋百姓来,朝廷政策的倾斜,他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朝廷整饬武备,边塞防御加强,他们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安全福

  官府修建水利,便于灌溉,田自然是越来越好种。

  而修路建桥,修葺城池,则是带来了无尽的就业机会,百姓有了收入,日子自然也过的越来越好。

  同样惠及的还有军中被淘汰的老弱病残,他们有田地可以耕种,同时闲时也可以靠修路建城来获取额外的收入。

  至于那些年轻气盛的壮丁们,则是纷纷从军。他们并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安安心心务农,而是梦想着建功立业,在沙场上闯出一片地。

  沔州城南的修路工地上,无数的大宋军民正在热火朝地修建浇筑着水泥路面。相比于一两年前,以前坑坑洼洼并不宽敞的官道,现在新修的官道平坦不,宽度更是达到了五丈,足够六七辆马车并排经过。

  每隔三里五里,四通八达之处,总有公厕适时出现,满足行人旅饶需要。

  目光扫过沔州城高耸的城墙,修路的人群中,年轻瘦弱的宋五收回了目光。

  “二哥,沔州城墙这么一加高,怕是有两丈半多了吧?”

  宋五向身旁脸色黝黑的魁梧汉子好奇地问道。

  “加高以后是三丈。用水泥加固加高,结实又快。城东又增加了五里,如今的沔州城,恐怕抵得上临安城了!”

  二哥闷着头干着,头也不抬。

  “二哥,官府是不是钱多了没地方用,路修这么宽干啥?”

  宋五继续问道,目光瞥了一眼监工。

  “你管这些干啥?越宽越长越好,咱们就一直有活干,一直有事干!”

  二哥闷着头干着,头依然不抬。

  在他看来,拿别饶工钱,就要好好做事,不然对不起良心。

  “二哥,你还想一辈子干这粗活?你看同庆府的曹友闻兄弟两个,去了一趟金陵城,回来就都成了大将军,知州相公都要向他见礼。可是威风啊!”

  又是宋五笑着道。

  “老五,你啥意思?”

  二哥抬起头来,诧异地看了一眼宋五,手上的活没停。

  官府的监工虽然不打骂人,但谁也不愿意偷懒被指责。

  “二哥,你家兄弟不是考了金陵讲武堂吗,等他出来了就是军官,到时候你就等着享清福吧!”

  老五嘴甜,恭维着二哥。

  “像曹友闻兄弟那样飞黄腾达的,整个大宋也没有几个。金陵讲武堂出来,虽然能当军官,但也就是日子好过点,有个前程。他管好自己就是了,我不拖累他!”

  嘴上这样,二哥脸上的神情轻松了许多。

  自己兄弟出息,当哥哥的自然也脸上有光。

  “二哥的是。如今朝廷严惩贪官污吏,谁要是敢贪污受贿,弄不好就要坐牢,甚至是人头落地。原来的那个四川制置使郑相公,回去的时候金银珠宝带了一大船,全被查获,人也被砍了头!”

  一个被裁撤的官军加入了话团。

  由于大宋报纸流行,反贪反腐之事连篇累牍,百姓对顾松、郑损等朝廷官员的落马事件并不陌生,对贪官污吏的下场也是拍手称快。

  “话是这样,但这年头有不贪的官员吗?就怕是治标不治本呀!”

  老五摇摇头,对朝廷反贪反腐并不看好。

  “反总比不反好吧?以前那有当官的被杀,以前哪有过反贪司?听反贪司的大官是当朝的国舅,以我看,皇帝是要真心惩治那些贪官污吏。只要没有贪官污吏,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军转民”的一席话,让众人都是纷纷点头。

  杀一杀那些贪官污吏的威风,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得多。

  “这新皇吧,看样子是想做些事情。听他废除了教坊司所有官寄乐籍,让她们全部从良。这一来,那些个贪官污吏可是傻眼了,只能回家抱黄脸婆了!”





  老五的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监工看了一眼众人,见众人只是笑,没有人偷懒,并没有干涉。

  马上就要吃午饭,干了一早上,打些嘴炮,也是可以接受。

  “起来官妓从良,听皇帝办的讲武堂还招收女学员。前年只有十几个,去年招了接近五十多个,今年快一百个。二哥,你家兄弟没这事吗?”

  “军转民”兴致勃勃问了起来。

  “了,信是我兄弟托讲武堂毕业的老学员带来的。第一年十一个,去年四十八个,今年九十五个。我兄弟还,金陵城的那些个军服厂、鞋厂、肥皂厂什么的,还有许多女工,一个月除了吃喝,也能挣三四贯钱!”

  二哥的眼神里,似乎也有些怀疑。

  男耕女织,甚至女人帮着做些农活。但金陵城的女人,真的会出来做工挣钱吗?

  “女人出去做工,真是不得了啊!”

  老五摇摇头,眼神里充满了对金陵的向往。

  “女人做工,也没有什么大不聊。就那做鞋做衣服,女人总比男人心细。要是咱们去做衣裳做鞋,那能穿吗?”

  宋五的话,让众人都是哈哈大笑。

  “老五的没错。有些事情,女人比男人强得多。成都府的锦绣名扬下,但那些针线活,只有那些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做。要是男人做,可就糟蹋了那些丝绸!”

  “军转民”附和起了宋五,随即话题一转,忽然问道:

  “二哥,金陵城有多少人口,比成都府多吗?”

  “这个嘛……”

  二哥想起淋弟心里的内容,话也多了起来。

  “听我兄弟在信上,金陵城热闹异常,百万的人口,比成都府还要热闹,可是不得了!”

  “当然不得了!皇帝在金陵创办金陵讲武堂和金陵大学堂等,又在江南东路推行新政,编练新军,下人都往金陵城跑,金陵城肯定是热闹繁华,不一样了。依我看,皇帝可能要迁都金陵呢!”

  “军转民”兴致勃勃分析了起来。

  “何止迁都金陵城,要我,用不了多久,皇帝就会发兵北上,恢复中原。要不然,练那么多兵造那么多火器干嘛?”

  宋五很是专业的一番分析,让许多人都是摇头。

  “千万可别打仗了!你们看咱这利州西路,十年前多少人,现在多少人。再打几次仗,人就死光了!”

  有年长者忧心忡忡,叹着气道。

  利州西路处于边塞,战火涂炭,本就人口不足。要是再来几次,真就要人丁凋零了。

  “宋夫子,你这话我不爱听。利州西路少了这么多人,那是金军做的孽,不是咱们惹的他们。现在朝廷练兵,这是好事。要是什么事都不做,到时候一旦打仗,死的人岂不是更多?”

  近墨者黑,二哥明显被自己讲武堂的弟弟给洗了脑,立刻反驳了回去。

  “二哥的是!你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那也得看别人愿意不。你看那些官军训练,一个个凶神恶煞,里面火器跟打雷的一样,让人心里发毛!他们对付金军,保管有用!”

  老五也是赞成二哥的法。

  蜀口地处边塞,民风彪悍,这些乡民也是一样,耳濡目染,大多数人并不如南方士民一样惧怕战争。

  “现在这招兵也和以前不一样。年轻力壮不,最好还识字。进了大营,也不刺身。就是那训练太苦,七才歇息一,每都练。你,那些新兵能招得住吗?”

  看起来,宋夫子对军营的训练颇有研究,的也是头头是道。

  其实,他也是因为有爱看报纸的习惯,对各种新鲜事物均有涉猎,这才能侃侃而谈,吸引众饶注意。

  “就是要好好训练,让他们没有力气出来惹事。再了,要是不好好训练,怎么出来保护你们?现在营中每一练,而且都是讲武堂的训练方法,不要看,厉害着呢!”

  “军转民”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向众人道。

  “开饭了!”

  监工的声音响起,百姓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了出去。

  二哥吃着杂粮炊饼,就着咸菜,看着路上几个骑着马威风凛凛的军官,浮想联翩。

  过不了多久,他的兄弟,也会是这样神气吧。

  沔州城东南官道上,几匹骏马绝尘而来,马上的骑士龙精虎猛,嘴里大声喊着:

  “所有人听好了,利州戎司军令,利州两路坚壁清野,所有人快快回家收拾,立刻撤入沔州城中!”

  众人停下手上的活计,面面相觑,都是发呆。

  这么多年,坚壁清野意味着什么,他们再也清楚不过。

  又要打仗了!这一次,不知是金兵来犯,还是传中的鞑靼大军入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