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80章 特奏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特奏名(1 / 1)

执政们纷纷离去,赵竑去了后苑散步,柳道闻莺,奇花异卉,脚踏青石幽静,耳闻流水潺潺,赵竑却是难见笑容。

  士风萎靡,边事渐近,临安城却依旧是歌舞升平,似乎一切都是身外事。

  他整忧心忡忡,难道真是杞人忧?

  “陛下。”

  负责本次科举的薛极过来,心翼翼。

  或许是注意到了赵竑眉头紧皱,薛极一路随行,却并没有吭声。

  “薛卿,殿试之时,朕看的清楚,进士之中,似乎没有老者,甚至四十不惑者也寥寥无几。这又是为何?难道,读书优劣也分年龄吗?”

  终于,赵竑开口,依然眉头紧皱,心事重重。

  “陛下有所不知,本朝除了科举进士,也有特奏名恩科。是以年长科举取士者稀少。恩科就设在三日后,陛下看看,到时要不要亲自主持。”

  皇帝问话,薛极赶紧回道。事实上,他也正是为了特奏名殿试的事情。

  北宋前期,凡获得特奏名者,不必再经殿试,即可授予出身。随着特奏名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分出成绩优劣,以作为区别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自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起,才有特奏名须赴殿试的要求,时间一般定在正奏名进士殿试的次日。

  像这次设在三日后,也是因为赵竑对新科正奏名进士的“关怀”程序增多,时间拉长所致。

  “特奏名恩科?三日后?”

  赵竑反应过来,轻轻点零头。

  整日里日理万机,又挂念蒙军侵入西夏,他竟然把这件事给忘了。

  “回陛下,特奏名也称恩科、恩榜。又有进士特奏名和诸科特奏名之分。由于获得特奏名的进士皆为老人,因而时人也称其为老榜。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朝廷赐予他们的一份恩典。”

  看到赵竑似乎神游外,懵懵懂懂,薛极赶紧仔细介绍了起来。

  诸路进士参加过八次科举不取,年四十以上;诸科参加五次不举,年五十以上,许赴特奏名殿试。四五十以上,可是足足的老人了。

  赵竑停下脚步,定了定心神,郑重其事问道。

  “本科特奏名进士有多少人?所授何官职?”

  国家之事,无论大,关乎民生,都要认真对待。

  “回陛下,特奏名进士人数众多,几可与正榜的科举取士人数相等。以本次科举来,朝廷正奏取士386人,特奏名人数342人,占了进士人数的四成半之多。”

  仿佛是为了给赵竑解压,薛极急忙解释道:

  “陛下不必过于担心,特奏名进士们所授的官职,多为选官和虚衔,不予实职。”

  宋代科举施行特奏名恩科,每榜所取人数皆不相同,少的数十名,多则上千名。历史上,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进士,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特奏名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薛卿,特奏名的事情,你多些给朕听听。”

  薛极仔细介绍,赵竑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特奏名录取人数虽多,但授官却很低,甚至部分特奏名进士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朝廷正规科举取士,正奏名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予宣义郎、签书大都判官公事;第一甲第二、三名授予承事郎、知县;第一甲第四、五名授予两使职官;第一甲余人为文林郎。

  正奏名第二甲进士,授两使职官,第三甲授初等职官,第四、五甲才授予试衔官,但一年以后基本上都能出官,并获得迅速升迁。





  与正奏名科举取士相比,特奏名第一等上、症下,一般只能授予泞司、簿、尉乃至试衔官;第二等上、症下,一般只能授予试衔京师助教。他们虽然允许出官,但两等的总人数限为二十三人。特奏名第三、四等所授官职就更低,又很难出官,且总人数限制为八十人。绝大部分特奏名进士则只能授予终身都不能出官的下州助教之类的试衔官。

  至于特奏名诸科的人数更多,授官也更低。而即使特奏名进士能被授予实职,他们最多只能做选人,而特奏名选人要想成为京官,从而踏上可以正常升迁的道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特奏名殿试的题目,都已经准备妥当了吧?”

  想想,特奏名殿试也要比正奏名殿试要容易和简单。

  “陛下,对于特奏名恩科,还是和前科殿试一样,试论一首、诗一首;诸科对义五道。特奏名内年老者特与免试。”

  薛极看赵竑问的仔细,也是打起精神奏对。

  朝廷吏员考核考试,特奏名进士们也多有参加,仕途再举,似乎也有些希望。

  “对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奏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较正奏名容易,废除赋诗作词。年老者全凭自愿。”

  特奏名制度虽然看似走后门、内卷,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但却给了科举中未被选拔的人才的机会。另外,以特奏名进士们的待遇和入仕机会,特奏名不存在帮助一,反而体现了朝廷的人文关怀和壤主义照顾。

  随着吏治改革,吏被编入公务员体制,吏员也可以入仕,用不了一二十年,特奏名就应该名存实亡了。

  “陛下,你莫非要取消特奏名恩科?”

  薛极心头一惊,皇帝特立独行,这不是要取消特奏名恩科吧。

  “怎么?你也怕朕取缔了特奏名?”

  果然,赵竑摇摇头,笑着问了出来。

  “不必大惊怪,还是维持现状。特奏名恩科殿试时,朕也会亲自主持,也彰显朝廷恩典,体恤士人。”

  特奏名出身者都是读书人,与士大夫阶层截然不同,并不是既得利益者。这些读书人却是士大夫队伍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阶层,其人数可以与正奏名进士相匹担

  “传旨给特奏名进士们,朕会亲自主持殿试,并和他们把酒言欢。另外选些茶叶酒肉之类,作为赏赐之物。”

  特奏名进士虽然在中央政权并无多少发言权,但在乡村社会里却十分活跃,在地方教育、水利兴修、社会治安、乡规民约、祭祀活动、志书谱牒纂修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

  重用这些人,通过他们维护乡镇一级基层治理,也能准确传达朝廷推行的政令,不被居心叵测者的流言蜚语迷惑。

  “陛下英明!”

  薛极长出了一口气,看来皇帝也是性情中人,自己终于不用担心皇帝对特奏名动刀了。

  “陛下莫非是为“蝇营狗苟”一事而心忧?”

  察言观色,赵竑眉头紧锁,薛极声开口。

  “士风萎靡,会导致世风日下,对我大宋新政没有任何益处。新科进士,庶务不通,又依赖于胥吏,岂不是走回头路?”

  “陛下,对于新科进士,何不让他们先在朝廷六部五寺历事,再在地方各路州府县熟悉实务,然后根据考核优劣予以授官”

  薛极徐徐道来,赵竑豁然开朗。

  这不就是后世的监生历事制度吗?倒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