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1839> 23 青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3 青年(2 / 2)

同样,只有在经历了从都司到副将的各级军事指挥职位之后,一名观察使,才是合格的。也许以后还会有像石达开那种特例,因为地理和人缘的需要。但特例绝不是军队的常规。

观察使鸿儒都尉,与军事主官(总兵、游击)之间不是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而是同在师正儒锐士会议的协作关系。正儒锐士对军队的骨干作用,在平时,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发挥出来。鸿儒都尉的作用,不在于他的行政权力,而在于他对鸿儒锐士会议的组织权力。观察使和鸿儒都尉下设通判,对内用于政治训练,对外用于群众工作。通判既非军衔,也非职务,由普通的正儒锐士兼任。

黄埔讲武堂从第四期开始对外招生。只要身体健康,家世清白,识字的二十五岁以下男子都可报考。

楚剑功给第四期学员训完了话,亲手给每一名学员戴上正儒锐士的肩章并和他们握手,然后宣布他们的工作。

最后,大厅里还剩八十名学员,楚剑功看着名单,念道:“黄埔第四期,洪仁玕!”

“到!”二十岁的青年踏上一步,敬礼。

楚剑功仔细打量了这位另一个时空的干王,《资政新篇》的作者。这个年轻人是他专门从花县找来的,不过没让洪仁玕自己并不清楚。他在洪秀全起事之前,恰逢黄埔讲武堂到花县招生,让所有年轻人都去考试,过了几天就通知他录取了,连行李当时都不让收拾,直接带到广州。洪秀全起事,洪仁玕已经在黄埔学习了一段时间,没发现对自己有什么特别对待,便放下心来。

“你不去军队,另有任务,明天下午,还是这里报道!”

“是!”洪仁玕敬礼。

其他人也得到了和洪仁玕一样的命令。

第二天,楚剑功带了四来:他自己写的《天道大同》,李颖修的《行政与法律常识》,黄埔讲武堂编译的《自然科学》,以及东厂翻译的《国富》。

“明年春季,我们将在广东省开办科举,开科取士,考中科举的人,将获得守阙锐士的资格,经过两年组织考察,就有可能转正成为鸿儒锐士。也就是说,鸿儒锐士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黄埔讲武堂。”

“但是,”楚剑功接着说,“科举的内容,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这四本教材。你们都过了吧。”

“是的。”洪仁玕说。

“参加科举的人,肯定是着四书五经长大的,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过于陌生,甚至,他们会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所以,作为先入门的正儒锐士,你们要帮助他们,辅导他们,让他们接受这些新的知识。”

楚剑功随手翻了翻面前的四:“据礼部报上来的资料,在共和起义以前,广东在籍秀才有数千人,童生逾万。除去年纪比较大的,以及和共和势不两立的顽固分子,礼部估计参加科举的人数在一千人左右。广州知府高不胖已经在海珠区划了一块地方出来,充作学馆,凡是愿意接受辅导的青年人都可以去那里温习,互相交流。”

“你们的任务就是,”楚剑功加重了语气,“到学馆去担任辅导员。”

看到洪仁玕等人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楚剑功说:“我知道你们都希望参加共和军,带兵,到前线去。年轻人嘛!但我告诉你们,现在我交给你们的工作,比打仗更重要。你们可不是给人解释解释书上的几句话就完了。你们要把青年组织起来,青年就是一切。”

凡是到学馆的青年,要让他们以自愿的形式,组成十人以下的学习小组,选举一人担任组长,若干个小组组成一个青年儒学学习班,设立一名辅导员。担任辅导员的,就是洪仁玕等八十多名第四期毕业生。

在学馆的所有学习班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专属于青年的学习组织——青年儒学复兴会。

“青儒会将形成一个网络,从学馆扩张到广东全省,以后还要推向全国,把全国的进步青年,都团结在青儒会,也就是正儒的旗帜下。”g

26dd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