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1839> 37 熊掌 三 瑷珲谈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7 熊掌 三 瑷珲谈判(2 / 2)

“嗯,对呀,我没有给你们时间获得京师的授权。”穆拉韦约夫善解人意的说,“那么,就改成‘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好啦。嗯,还可以加上‘为了抵御外国人’,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条约的第一条就改成了“为了抵御外国人,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

“乌苏里江属于吉林将军管辖,我们黑龙江没有谈判的权利。”胡逊布接着说。

“唉,我也是不通情理的啦,这样吧,改成‘乌苏里江到海的地区,由吉林将军谈判解决。’这样你们就没有责任了。”

“总督大人,黑龙江以北的居民,能否让他们留下耕种呢?”

出乎胡逊布的意料,穆拉韦约夫爽快的答应了。

在穆拉韦约夫的个人传记里,是这样解释的:“允许居住在左岸的清国居民继续居住,这对我们不但丝毫没有任何害处还有不少好处。满人村屯的面积不到五十俄里,统称为江东六十四屯,居民对我们极为友好,土地耕种得很出色,我们的移民还需要他们的粮食,而中国人也乐意用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来换取我们的各种货物,因此毫无疑问,居住在左岸的满人将有助于我们同对岸居民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影响。”

奕山还想拖一拖,他提出,他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授权,因此需要将条约文本送往京师。穆拉韦约夫回答他:“等待期间,很可能会生不愉快的事情。”奕山就退却了。

?年7月28日俄历7月16口,清咸丰八年五月十五日,签约的日子终于被俄国人盼到了。

六时,踌躇满志的穆拉维约夫身着礼服,偕随员登岸后步行至缓挥。奕山设茶点款待对方,简短寒喧后,穆拉维约夫兴一奋异常地宣布“终于结了这桩持续15o余年之久、早为两国政府关注的事件”。之后,开始宣读和核对条约的满文本,并按照穆拉维约夫、奕山、彼罗夫斯摹、吉拉明阿的顺序在条约上签字署名,双方的译员希什马廖夫和爱绅泰也分别在条约的俄文本和满文本上签了字。接着,穆拉维约夫和奕山各执两份已签字的俄、满文条约,彼此同时交换,“互致贺词,

签约的第二天,穆拉维约夫兴高采烈地返回刚命名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并于次日在刚落成的简易教堂内举行感恩祈祷。他得意忘形地举杯狂叫“军官们,让我祝贺你们。我们没有白费力气,阿穆尔终于归俄国所有了神圣的东正教会为诸位祈祷!俄国感谢诸位。尼古拉皇帝万岁,愿此新辟疆土在皇帝陛下的荫庇下繁荣昌盛鸟啦。”

而奕山也向清廷报告此事,,他在奏折中自辩道。

“语指争论形成的条约文字虽含混取巧,较之前文,略觉简朋。……势处万难,一若不从权酌办,换给文字,必致夷酋愤激,立起衅端。实于边疆大有关碍甲是以不揣冒昧,暂安夷人豺狼之心,允其所请,换给画押文字,以纤眉急。该夷换字后,即将人众船只退去。”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文字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大意是“眼下我处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如果不屈膝投降,写一份投降书交给俄国人,必然会让俄国人动怒,动一场战争,这实在对边疆大为不利。所以我奕山

只好装糊涂,为了暂时稳住俄国人像狼一样的野心。叩头求降,换来一份签字画押的割地投降文字,借以保住奴才的性命。这些俄国人拿到我签字的投降书后,果然带着部队和船只走了。”

请大家红票,打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