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明看成化,清看雍正(1 / 1)


  珐琅彩瓷的烧制,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使珐琅彩瓷成为清代最珍贵的瓷器品种。

  佳士得香港为《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单设了一场拍卖,隆重呈拍这件极为珍罕的巅峰之作。

  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8720万港元成交。

  那么这只珐琅彩瓷碗,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采?

  清康熙约61年,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千叶莲纹碗出世,它直径11厘米。

  佳士得瓷器部专家表示,这一旷世难寻的清代珐琅彩盌,揭示出“东西方之间融会贯通的艺术创意”!

  与这一珐琅彩千叶莲盌的首次邂后,令其激动无比,无法忘怀。

  盌上色彩如此生动秀丽,是一场燃起激动火花的感官盛宴。

  此盌曾由我国瓷器收藏界的传奇名人、着名艺术藏家张宗宪珍藏!

  盌底部蓝料书方框“康熙御制”,可见此盌乃康熙年间所制。

  那么这件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为什么这么贵?

  瓷身彩绘珐琅,是清代皇室自有瓷器中最具特色的,也是釉上彩瓷中最精美的彩瓷。

  精致典雅的瓷器,充分发挥了它的优雅和典雅。

  它集中体现了西风的魅力,描绘了王室身份的高贵和荣耀。

  康熙珐琅彩瓷的地位,在中华瓷史上也很高。

  瓷质人体彩绘珐琅,可以说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巅峰。

  绘画与瓷器艺术的结合,在我国尚属首次。

  康熙王朝是珐琅彩瓷的创制和烧制王朝,它在珐琅颜料和瓷质人体彩绘方面,进行了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清宫制作处的工作文件记载,珐琅彩瓷自制作、烧制以来一直受到皇帝的重视,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珐琅彩瓷是在皇帝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宫廷艺术,所以才会创造了瓷器体彩绘画的新高度。

  珐琅彩瓷上的图桉更加生动、立体、如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和审美水平。

  大多数流传下来的珐琅彩瓷,都藏在清宫里,只归皇帝所有,很少传播到宫外。

  直到民国初年紫禁城开放,外界才得以窥探珐琅颜色的真实面目,这立即成为收藏家欣赏的目标。

  到现在,各大拍卖行珐琅彩绘,历史拍卖记录442件,总成交金额7亿多元,平均价格167万多元。

  根据市场反馈,最昂贵的珐琅彩瓷是白釉,因为珐琅颜色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更漂亮。

  珐琅颜色是一种釉上装饰技术,将珐琅绘画技术移植到瓷体上。

  它的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后来在国外被称为“古月轩”和“蔷薇彩。

  珐琅彩瓷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投资价值,主要与它的存世量有关。

  最初清宫收藏了大约400件,康、雍、乾三代的珐琅彩瓷。

  其中,弯弯故宫博物院目前藏有300余件,神都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

  而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其他珐琅彩瓷,本应在清末从宫殿中散出,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带走。

  所有市场上的流通量,只有60件左右。

  这也使得珐琅彩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收藏行业的“宠儿”。

  随后出现了大量彷制品,其中一些在晚清仍被复制。

  因此,作为后起的彷制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做之前,清楚地了解它的起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特别是画技!

  花有露光,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绝也!

  这就是珐琅彩之上的画片,其上的每一幅画片,都是绝顶之作。

  这样的工艺,都是绝技、绝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皇帝重视,自然就能找到高手制作。

  还有,清朝历代帝、后及王室成员,几乎都擅长书画。

  清初,内务府开办“如意馆”,培养书画人才,书画艺术同时也成为皇室成员的家传。

  数百年来,已形成了清逸典雅、雍容华贵的独特风格。

  书法最好的当属雍正,其书法遒雅,妙兼众体。

  雍正书法追随其父,走董其昌流畅和美一路。

  他的书法文雅遒劲、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概。

  就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而言,雍正在清代的帝王中十分突出。

  雍正擅长楷书、行书、草书、榜书,其中行草书成就最高。

  雍正的作品,中锋运笔,行笔稳健流畅,结体整肃,骨骼清秀,书法娟秀遒美,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

  有了这些文化的底蕴,让雍正时期各种类的艺术品都十分完美。

  虽然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的时间,但是雍正留下的瑰宝更加惊心动魄,让我们享用不尽。

  他的珐琅彩、粉彩、斗彩,都是我国瓷器的经典。

  问题是雍正的青花瓷器,也能做的如此完美和超脱。

  这就不光是原料的问题了,完全是鉴赏力的问题了。

  他的独到的艺术鉴赏力,才让我们今天津津乐道,赞叹不已,完美始终贯穿其中!

  有了这些先天的因素,还要鼓吹高彷可以“以假乱真”?显然不能!

  最起码,不是顶级大师,也就是达不到宗师程度的工艺技能水平,绝对彷不出“以假乱真”的雍正珐琅彩。

  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做支撑,就是“比葫芦画瓢”,就是“三d”打印,也难取代这些顶级的艺术品。

  雍正的艺术品,做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地步。

  “东施效颦”还是东施,成为不了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可以无数个。

  可雍正只有一个,具备他的艺术涵养的有多少?

  要知道他可是一位皇帝,不是单纯的艺术家!

  一位皇帝的眼光,一位皇帝所处的环境,陶冶出来的情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

  就连陈文哲,也不敢说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堪比一位皇帝的修养水平!

  所以雍正的艺术品,依然是世界瓷器艺术的典范。

  那么留存到现在的雍正官窑珐琅彩,民间有吗?毫无疑问有!

  我们都喜欢“清三代”的官窑,但从艺术性上来区分他们的不同,艺术性最高的就非雍正官窑莫属。

  那么“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