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2 / 2)

24日,时隔两年后再到哈尔滨。到松花江铁路大桥上拍照。忽然发现哈尔滨的天好蓝,云朵好大……

25日。漠河。火车站有到北极村的客车。北极村村口是围着木栅栏的农家小院,现都改成了客栈。离得不远就是“最北邮局”,邮局主要卖明信片,加盖邮戳,价格不便宜,反正也是针对游客的消费心理。我沿着北极村食堂那边的大路往前走,穿过一片杂木林,走了很久才走到黑龙江边,一路上静寂无人,对岸俄罗斯境内群山连绵。江堤上有“神州北极”的大石碑,附近就是找北石及一、二号吊桥等景点,人音喧哗、马达轰鸣,村口离得并不太远。原来我在村外绕了一个大圈子。

26日。上午逛漠河市区,下午坐班车到满归。满归地处大兴安岭深处,一路林木苍翠,景色优美。满归街上很多卖野生菌子和蓝莓的小摊。

27日,满归到根河的火车仍旧穿行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之中,车上有几个去附近山上摘野生蓝莓的妇女,其中一人说前两天在山里听到熊瞎子的叫声。大兴安岭多黑熊,野外采摘也有极高风险。

根河有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这里的鄂温克人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因此被称作“驯鹿鄂温克族”,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我在帐篷里看到几个鄂温克姑娘,长相较似蒙古人。

离开鄂温克部落后又去冷极村。冷极村其实是林场的一个棚户区,因为这里冬季异常寒冷,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五十多度而被打造成为“中国冷极人家”。我看了看这里冬天的照片,感觉景色比较单调,较之雪乡或禾木还是有所不及。

28日,我在早晨登上从海拉尔始发途经根河到莫尔道嘎的火车,对面座上的老年妇女不停抱怨昨夜车里的寒冷。你很难相信三伏天的大兴安岭夜里的气温只有几度,火车上又没有暖气,若非亲身经历,一般人难以体会到那层艰苦。

东北地区的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但只有京哈线跑动车,其它都是普通列车甚至绿皮火车,票价便宜,非常适合背包旅行。

莫尔道嘎在鄂温克语中的意思是“有桦树林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流过镇上,风光秀美。

跟出租车谈好价格便去室韦。室韦小镇地处中俄边境,为俄罗斯民族乡,居民多为俄罗斯人或华俄混血后裔,街上很多木刻楞建筑,间或有人牵着马悠闲走过,画面娴静而生动,酷似列宾笔下的油画。

29日一早,房东帮忙联系的去拉布大林的私营小车上住处来接。汽车穿完过渡带的丛林后便正式进入呼 L贝 E大草原,草原上似乎还有大片的油菜花田。

拉布大林有到黑山头的客车,我坐到黑山头镇,然后爬上镇外的山头,极目远眺,既没看到石头砌的古城,也没看到流淌的额尔古纳河,满山坡干硬的牛粪,不过也没看到牛。

拉布大林到满洲里的车要经过黑山头。客车穿行在广袤的呼 L贝 E大草原上,现代化的蒙古包星罗棋布,只是,如今的草原上,只听车鸣,不闻牧歌。

30日。满洲里是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出境口之一,到这里的游客大概都是奔着国门而去的。中方国门为乳白色高大建筑,国门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鲜红大字以及国徽,国际铁路便从下面通过。正前方则是俄方的国门。刚好有长长的货运列车从俄罗斯方向慢慢开了过来,大家连忙“咔嚓咔嚓”抓拍火车进入我国国门的瞬间。

登上国门,隔着全封闭的玻璃窗,仍然可以清楚看到俄罗斯草原小城的建筑、车站和街道。

满洲里是沙俄时期俄国为打造到远东地区(海参崴)的便捷通道而修建的“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依靠中东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还包括扎兰屯、哈尔滨、绥芬河等,横道河子也是在中东铁路线上,因而这些城市的建筑都带有浓郁的俄式风格,满洲里犹甚,因为它地处中俄边境。满洲里也保留了丰富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像车站水塔、中东铁路技工学校、沙俄监狱等还保留至今,分布在铁路两侧。

下午坐火车前往赤峰。

31日。原计划由满洲里到北京游古北口及司马台长城,经反复查看攻略,感觉去古北口的交通非常繁琐与不便,遂取消原计划而改成从赤峰换乘去张家口。

在赤峰市区闲走时,有大型显示屏播放建军90周年阅兵式录像,便驻足观看了一阵。

8月1日。清晨,列车进入京郊山区,一直匍匐前行在长城脚下,景色壮美。此段就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现为京包线)。春天时居庸关一带的铁路两岸樱花盛放,列车穿行在花海之中,被赞美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我以前就是因为城门匾额上苍劲有力的“大好河山”四字所吸引而开始认识这座塞北的古隘口。这是一段明代长城的遗址,号称“天下第一门”,但这个名号我觉得有投机取巧的炒作之嫌,因为长城各关口大都以某某关为名,以门命名的屈指可数;又有将大境门同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四大名关,尚不知此说法是否权威。不过真要拿大境门长城跟北京长城相比较,各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张家口回北京的列车没走先前的京包线,而是穿行于京西山区,一直沿永定河而行,山峦连绵,隧道不断,有一种置身宝成线或襄渝铁路的感觉。

2022年冬奥会将在中国举行,北京主办冰上项目,而张家口则主办雪上项目。

8月 滇藏

10日。昆明去了两个地方,滇池和翠湖边上的讲武堂。清晨的滇池湖畔有不少人跑步,我本来想上西山,但未到开门时间,后来越走越远,几近迷路,也就失去了再上山去的兴致。滇池是座流动的大型湖泊,它从出水口汇入螳螂川,螳螂川注入普渡河,普渡河最后流进金沙江,所以说长江里也有来自于滇池的水。

翠湖据说最早也是滇池的一部分,翠湖涌出的泉水直接注入滇池。但那是元朝以前的事情,已是几百年前的记忆了,记忆虚无;不过翠湖岸边有段一百多年前的记忆却很清晰:讲武堂。虽然从影响力及重要性来说比不上后来的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但也培养出了朱老总这样的伟人。讲武堂里还有个纪念抗日远征军的展厅,看后很让人热血澎湃。

昆明有无数的“正宗过桥米线”招牌,不过真正的正宗“过桥米线”应该在蒙自,也有说是建水。

11日到大理,火车站对面大街的尽头就是洱海。车站广场有去古城的公交,但我更着急的还是赶去客运站买到六库的票,落实了车票后才安心的去古城。大理古城依山傍水,建筑雅致,人物婉丽,与我去过的其它古城如凤凰、阆中、丽江相比,我更加钟爱大理。

大理古城,正对苍山的是苍山门,面朝洱海的是洱海门,通往洱海门那条街上有好几家手鼓店,经营手鼓店的都是青青可人的小姑娘,那轻快的鼓点,曼妙的歌声,尤其眷念……

12日。临近六库时有持冲锋枪的特警上车查验身份证,大概从这里开始进入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六库为山城,怒江对面的山坡上有巨大的“怒江大峡谷”几个字。城中有大十字标志明显的基督教堂,据说在怒江大峡谷沿岸,只要有村落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以前法国传教士修建的教堂。怒江上还有一座建于W时期的钢索吊桥“朝阳桥”,门楣上有“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大桥现在仅供行人通行。

13日。六库每天只有一趟发往丙中洛的班车。班车整天都行驶在怒江大峡谷中,尤其贡山到丙中洛一段,峡谷幽深,公路高悬,对岸山岚起伏,仙境不过如此。

怒江第一湾位于进入丙中洛的路口处,听说以前这里设有收费站,进入丙中洛还要买门票,实际就是过路费,因为这里是走丙察察线的必经之路。

丙中洛街上宾馆客栈林立,街边还堆着不少用来搭建房屋的大圆木。山坡上则散落着傈傈族人的村落。怒江水十分浑浊,当地人说要看到清澈碧绿的江水需冬春季节。

看到一辆重庆牌照的越野车,车上的两男两女跟我住同一家宾馆,我们简单交谈了一下。他们走丙察(察瓦龙)左(贡)线进入318国道。

14日。今天去丙察察线上的“世外桃源”秋那桶,因为是自驾路线,全程只有靠走,来回30多公里。出门得早,峡谷中的晨雾又浓又密,江水若隐若现,秃杉宛若淡墨,在这样一条画廊中行走非常惬意。

不多久开越野车那几个重庆老乡经过时问我搭不搭车,我谢绝了。不过后来我有点后悔,觉得应该搭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再往回走。

石门关一带都是平坦的柏油路,但那是一段滑坡地带,路上散落着数不尽的大大小小的落石,幸好是晴天,雨天行走非常危险。朝红桥一带则道路破烂,泥泞不堪。过桥后往右就是贴着山崖开凿的茶马古道,狭窄而陡峭,以前是马帮往来的通道。离秋那桶大概5公里的地方有武警检查站登记身份证信息。

秋那桶在山上,要绕好几个大弯才走到村口,说是村口,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志,只是开始出现房屋而已。房屋都是古朴破旧的木屋,沿盘山路一直曼延到山顶的平坝地带。村民都是怒族人。

其实从秋那桶出来,沿途已沿“丙察察”老路开始修建新的公路,我回去时便走了部分正在施工的新路段。

15日。回六库的班车仍是只有清早的一班,不过到贡山的小巴似乎不少。我坐到贡山县城,准备去德钦,贡山到德钦有德贡公路,打听了一下,因路况太差没有车跑。于是只有坐贡山到六库的班车回到六库。

前几天住过那家宾馆已经客满,我只有另去找了一家价格适中的。我住的那层楼是新加盖的,整体挑出悬崖,面朝怒江,风景独好。半夜时被床体的剧烈摇晃弄醒,看到玄关处的照明灯一闪一闪的,我担心是地震,跑出过道,又没见周围有啥动静,后来又回屋睡了。在餐馆吃早餐时我很想听人议论一下昨夜的事,但没有任何人提起。我始终有点放不下,上网去搜,六库果然是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震,不过震级不高。

幸亏震级不高,不然我可能会连房子带人掉下山崖去。

17日。从大理坐火车到丽江。丽江商业气息太浓,一直不感冒,甚至在贡山时就想坐车走德贡公路从德钦进藏,直接甩开丽江。

束河古镇也不过尔尔。但我在这个镇子里面走迷了路,最终都没能找到进来时的那条大路,后来在镇外(恰当点说应该是村外)看到一个公交车站,好歹回了城里。

丽江古城的夜景倒是非常漂亮,万家灯火璀璨,酒吧里觥筹交错,是各路伪小资的天堂。

18日。丽江到香格里拉,经长江第一湾,过虎跳峡镇,翻哈巴雪山。住香格里拉客运站附近的宾馆,这样出行方便。然后去纳帕海。纳帕海为草甸沼泽类湖泊,十月左右风光最美,届时草原金黄,雪峰倒映,又有黑颈鹤、斑头雁盘旋云集,如诗如画。但此时才八月,景色比较单调。

这里的藏民都巴望游人骑马进景区去,我因为没骑马,在草原上给马拍照时被藏族小孩制止。不过我趁他不注意时还是偷拍了几张。

19日。跟刚认识的几个小伙伴:一个长沙帅哥和三位江西的美女教师一起去普达措。普达措是香格里拉的核心景点,由森林湖泊和高山牧场组成,当时门票打了折,因为(什么原因忘了)下不了碧塔海。而且在观看牧场的时候也被工作人员催着离开,因为后面的游览车又到了……我实在是不喜欢这种旅行团似的游览方式。

香格里拉的概念来自于一部叫做《消失的地平线》的英国小说,后来四川的稻城和云南的中甸为争“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打了无数的嘴仗,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我觉得是一种功利的行为。如果抛开狭隘的地域观念,包括稻城和(香格里拉)之间的乡城,它们都是一个整体,可以组成一个香格里拉特区。

20日。香格里拉到德钦,翻越白马雪山,山间已有白马雪山1号、2号、3号3个隧道,又一个垭口景观消失了。对追求结果的人来讲隧道的出现等于福音,对享受过程的人来说隧道的贯通不无遗憾。

德钦县城处于山谷之中,建筑沿下坡展开,房屋的藏族色彩浓厚。坐面包车到飞来寺,笼罩梅里雪山的云雾完全没有散去的迹象,我兴趣与信心俱无,决定返回县城居住,便打电话让先前的面包车师傅来接。师傅来后正巧碰到两个刚从雨崩出来的成都学生要包车去香格里拉。

德钦餐馆的炒菜价格比较高,是不是因为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缘故。

21日。德钦到芒康。客车路过飞来寺时,梅里雪山仍被浓雾锁着。上来一个小伙子,是昨晚住在飞来寺的,我问他看到“日照金山”没有,他摇头。

中午到盐井,又上来一个中年人,也是昨天一起从香格里拉到德钦的,他没在德钦停留,直接来了盐井,应该是去看了盐田,或者还去看了据说是藏区唯一的天主教堂。

客车一直行进在澜沧江大峡谷,这一个多星期我把三江并流区域都走了,滇藏线基本上走完(大理到丽江坐的火车)。

到西藏芒康后,我和同车的青年(小伍)买去拉萨的票,另有几个人则去昌都。芒康汽车站只有发往德钦、昌都和拉萨的班车,去四川的巴塘只有坐私营车辆。

芒康海拔3900米。

22日。中午在邦达停车吃饭。214国道(滇藏线)在芒康到邦达这一段同318国道(川藏线)重合,过了邦达才又分开,214去昌都,318则翻越他念他翁山脉的最后一道天险:怒江七十二拐,客车刚过业拉山垭口开始下坡时,整个车厢突然沸腾,藏民们一边拨弄念珠一边齐声诵祷,我被深深震撼,同时也被吓出一身冷汗……不过现在的怒江七十二拐都是平坦的柏油路面,比起以前的沙土路来安全多了。

晚上十点多客车停在波密过夜。我两年前来过这里,并从这里去墨脱。小伍在网上订了家城外的客栈,比客车司机带的那家宾馆便宜多了,还有一个大露台。今夜星光灿烂,我跟小伍在露台上拍密密麻麻的星星,小伍的单反基本拍出了银河的效果,我的手机则只拍到一片漆黑的夜空。

23日。凌晨六点,客车继续出发。天麻麻亮时过通麦大桥,老的通麦天险已在大桥下面成为历史。在色季拉山口停车休息,对面的南迦巴瓦峰正好露出芳容,虽然并非完全显露,已经足以让大家不停按快门。下午翻越川藏线上最后一座大山-米拉山,米拉山隧道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又一个垭口即将成为历史。

(顺便说说川藏线上的垭口和隧道。川藏线上有14座大山,四川境内6座,已经有5座通了隧道,剩下折多山隧道也即将开通,加上川藏北线的雀儿山隧道,就是说川藏线的四川部分即将没有一个垭口了。西藏方面,米拉山隧道已经通车,觉巴山隧道在建,其它规划尚不明确)。

到拉萨时已近黄昏,客车停在拉萨北站,我顺便打听去格尔木的客车情况,得知班车只到那曲。

但我意外发现拉萨北站有到阿里的班车,南线和北线都有。后来又经多方打听得知,拉萨到格尔木的班车已经取消,只有到柳梧汽车站门前的广场上坐拉萨到西宁的商务车。

24日。在拉萨逛了一天,到处闲游。把酒店的房卡也弄丢了,赔了50块钱。

又去看了拉萨到西宁的商务车,要900,我觉得有点贵,而且西宁到重庆的车也不一定好坐,我算了一下,还不如从川藏线回去稳妥些。

柳梧汽车站有到亚东的班车,其时中印关系紧张,我以为班车已经停运了。我倒是有些想去亚东,但一来已经买好到芒康的票,又记得到亚东好像要边防证,便没有向售票员细问。

25日。时隔一天后又回到了川藏线,还是夜宿波密,不过今夜星辰暗淡。

26日。波密到芒康。从波密出来不久,另一辆客车在然乌湖边抛锚,我们这辆车也停下来过去帮忙,我便得以在然乌湖畔饱览湖光山色。不过这个季节的然乌湖因雨水过多而浑浊不堪,远山的积雪也早已消融殆尽,景色泛善可陈。黄昏时候客车又在邦达草原的路边小憩,大家三三两两聚坐在山坡上,白云悠悠,其乐融融。晚上则在拉乌山上堵了两个小时,深夜12点才到芒康县城。

27日。芒康到巴塘到康定。

28日。康定到重庆。

10月 神农架

在我国的森林面积分布中,神农架林区仅次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西双版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22日。清晨到达十堰,没找到直达神农架(木鱼镇)的班车,让到房县去转车。

房县出来不久便进入神农架林区,山峦叠嶂,林莽苍苍,虽然已是深秋时节,林间仍然黄绿混搭,时而又有阵阵白雾从沟壑中升起,秀色如幻,目不暇接。

木鱼汽车站门口有去几个景点的旅游车。听说神农顶已经下了雪,我心怀畏惧,便只是去了天生桥。

木鱼镇夜晚很冷,逛街冷,室内也冷,睡觉的时候要盖两床棉被。

23日。木鱼到巴东。本来很想去秭归,但神农架没有去秭归的车,巴东也没有,要到宜昌去转,因为接下来我要去恩施大峡谷徒步,来回转车太过麻烦,加上以前已经去过两次宜昌,我最终放弃了去秭归的打算。

巴东地处三峡中巫峡和西陵峡之间,县城分布在长江两岸,江南较之江北繁华,城建结构也呈立体化。我从南岸到北岸转了一圈,长江大桥上有自行车队在“巴东长江大桥”标志下合影留念,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骑过来的,但应该是不离209国道沿线。

209国道我也走过几段,这两天走的十堰经神农架到巴东,像以前在湖南走的花垣-吉首-凤凰-怀化,都是在209国道上。

巴东汽车站正式名称为“聚宝盆客运中心”,有点特别。

24日,从巴东到恩施,仍在209国道上。到恩施后直奔沐抚,准备第二天的徒步。

事后觉得这次行程过于简短,还是应该走巴东-宜昌-秭归-宜昌-五峰-鹤峰-恩施这条环线,最后再进行沐抚到利川的徒步,这样就完美了。

25日。沐抚到利川39公里,早上七点出发,下到峡谷的中途有岔路,路况跟主路差不多,标识也不清楚,我怕走错路,专门上附近人家询问了一下。

大峡谷中山路逶迤,雾气弥漫,车辆不多,景色壮观。出大峡谷不久即进入318国道。这一带都是山区,天气时阴时雨,道路不宽,货车多而急,我只有迎着来车的一侧走以便好及时作出判断。

下午4点到利川。同三年前相比,利川街区漂亮,变化惊人。

12月 无锡到色达

我爱山,“仁者乐山”;但也并非不喜欢水,太湖就很神往。我制定了一个无锡-吴江-湖州-宜兴-无锡的“环太湖徒步”的计划,网上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攻略,但从地图来看,交通便利,计划可行。

但我还是低估了该地区交通的发达程度,其省道都是半封闭的快速通道,车流不断,走得胆战心惊。公路两边都是农田,看不到一户人家,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老农,问他话他完全没听懂。天擦黑时见前面出现高速公路入口的指示牌,我害怕这条省道会并进高速路,心慌得不得了。幸而左侧出现一个公交枢纽站及城区的高楼,我决定先在附近住下再说。

附近走了大约一里路,并没看到一家宾馆,这时天已黑尽,只好返回枢纽站坐车回到市区。

后来详细看地图,发现刚才所到之处为离苏州界不远的地方,那条省道似乎会绕过高速路口。但我此时有些犹豫不决,一方面想第二天返回原地看看前行是否还有路,另一方面又怕以后的路都是那种半封闭的快速车道,危险性太太,而且这里天黑得又早(17点),到时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么办……我一晚上举棋不定。

第二天一觉醒来我决定去南京游秦淮河。秦淮河一带都是仿古建筑,不过如此。我始终有些遗憾只进行了一天的徒步环太湖之行。

接下来在陕北呆了几天,走了安塞、子长、延川、洛川几个地方。我已是第四次到陕北,以前走过延安、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对黄土高原有种言之不明的亲近感。有一个原因比较明确,那就是这里的慢节奏。所以我不喜欢去大城市,去了也不想呆多久。大城市繁琐的交通路况就足够让人头痛,而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简单的东西。

离开陕北后到了成都,在茶店子坐清晨六点的客车去色达。仅管鹧鸪山隧道为行程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因为路上堵了会儿车,还是花了近12个小时才到色达。

第二天跟同住青旅的几个小伙伴去佛学院逛了一天,下午时去了一趟天葬台。后来手机没电了,我便没有心情再呆下去看夜景,伙伴们也都一起打道回府。两个沈阳妹妹有点高反了,半夜越发严重,我上厕所时看见她们都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要死不活,感觉度日如年。

“再熬几个小时就解放了”,我安慰她俩。她们回成都,我往康定,我跟畅畅相拥告别。

我走康定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察一下道孚到新都桥一带的路况,我有从康定徒步过去的打算;第二就是从康定徒步到泸定,有可能再翻越二郎山走到天全或雅安。

结果晚上便开始雨夹雪,当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小雨伴随客车到了二郎山山上时甚至变成了中雪……幸好是在车里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