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武侠修真>人间蜉蝣> 第四章 大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大雨(1 / 2)

古书有言: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

在春秋十二国长达三十二年的岁月里,东陆大曜王朝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最终屡灭其余诸国,平东陆天下格局,最终完成前无古人的壮举,那就是,终于将这块零零散散的辽阔大地东部版图破镜重圆。大曜王朝如今兵强马壮、百姓安乐的雄踞中洲东部,占据半壁江山,若追本溯源,还是少不了诸子百家之首儒家势力的襄助。若论谁的功劳最大,举世公认之人,无疑是那个已经离世多年的皇城学宫老儒士,昔年的大曜帝师张怀壁。

传言那个当年还是小国之君的萧氏皇帝,在乱世年间,大军途经儒家七十二脉之一的浮云山时,曾亲自登山去请那位书院山主,浮云山儒圣。

那段被后世誉为“君王称臣”的故事,家喻户晓,天下皆知。

说是曾有那真龙之子登山,请圣人出山治国。

只愿先生能够助力大曜,一统东陆。

能被一洲大王朝的帝王放下身段御请之人,放眼整个大曜王朝,唯有浮云山圣人,大曜帝师张怀壁一人而已。哪怕是在同样雄踞一方的邻国大楚王朝,两朝史书上,也从无一人有此待遇。大曜皇帝曾言,我大曜开张学门,天下文士,不论高权贵阀,寒门子弟,皆可入京城万师学宫,尊张圣人为师,钻研儒家思想。万师学宫国子祭酒张怀壁,为寡人之师,亦能当得是天下人之师。

此后不过数十年的时间,大曜王朝一统中洲列国,得半壁江山,结束了春秋烽烟乱世之局,最终成为继春秋之后,天下第一座一统东陆的大王朝。中土神洲版图分东西两大陆,中间隔着一条举世无双的壮阔大渎长江,哪怕是在整个中洲版图上,依旧显而易见,如同一条庇护中洲气运的真龙,由南到北,绵延万里,“洞穿”整座中土神洲大地。大渎之名,为诸烈。有东西两陆王朝皇帝,提笔赠赋“天下第一河”之称。故而在天下别洲百姓眼中,这座天下最大且居中的大洲,在暗地里,其实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两座大洲。在外地各洲,也有不少流传“东西神洲”的说法。

最终,大曜王朝与西部大楚王朝将整个中土江山一分为二,以诸烈河为界,各居东西。西部疆土半壁江山归大楚王朝,而东陆十四州地界,尽归大曜王朝所有。

乱世落幕,烽烟散尽。

天下局势,终归太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随着天下太平,大曜王朝的庙堂,渐渐水深如海。满朝文武的勾心斗角,似乎明里暗里都是为了一件阴谋,那就是满朝文武,皆对这位立过不世之功的学宫祭酒大人,起了侧面之心。

用明眼人的话来说,就是帝师张怀壁,功高盖主。

也就是在那时起,大曜建国的元福十年,跟在老帝师身后的年轻学徒陈亭肃,便被卷入庙堂权衡所布的棋局之中,至如今,已有整整二十载。老师张怀壁离世之后,唯一能继承老人衣钵的年轻学宫祭酒陈亭肃,又跟整个庙堂朝廷臣宰斗了将近十年。

以至于十年前,大曜皇帝在满朝文武的众议之下,终于无奈下旨。

万师学宫国子祭酒陈亭肃,免去官职,流放于野,至于其中内幕,只有皇城监察司密案中才能揭晓。

那一年,被贬官职身无分文的陈亭肃,并没有接受当时浮云书院的邀请,继任先师之位,坐镇浮云山,而是选择孤身一人来到了翠萍州,去了一个叫挽溪镇的地方,与当地村夫之女拜堂成亲,从此不出方圆小镇。

其中缘由,陈亭肃一人知晓。

但这局看似已经收官的棋局,其实还在继续,陈亭肃也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被棋局狂风席卷败北。

至今,依旧如此。

————

中洲某处,青竹山林中。

此处峭壁怪石,竹林尽头,有条飞流直下的瀑布。瀑布前有座六棱小亭,亭中有位中年男子,左手托腮,右手持青铜盏,半身倾斜的躺在一座石雕而成的精致椅子上。男子一身红衣如枫,头戴一顶皇权贵族独有的高冠,腰间佩有一枚青铜鲫鱼翡翠。

中年男子一张不见血丝唇白如纸的面孔上,一双丹凤眉眼紧闭,右手轻轻摇拽手中青铜酒盏,神态颇有几分疲惫。

一股清风吹起地上竹叶,男子双眼缓缓睁开。

“王爷,京城来密信。”

一个低沉的声音从男子后面传来,不知所觉。中年男子身后,来人一身蒙面黑衣,背上一把通体黑青的四尺带鞘长剑。黑衣剑客单膝跪地,双手奉上一卷藏袖卷轴。

石椅上中年男子并未转身,而是左手向外伸出。黑衣剑客便将手中卷轴递了过去。

中年男子拆开细小卷轴,目睹过后,右手握拳,手心发力,卷轴顿时化为齑粉。

随后他嘴角微微弯起一个弧度,不见表情,“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高冠男子的声音如他的那张脸一般,阴柔尖锐,更像那些皇城中来回传信的的宦官。

四下寂静无声,唯有滔滔瀑布流水声连绵不绝。

片刻过后,高冠男子起身,“备好车马,本王今日,要进宫面圣。”

“这次你就不用跟着了,恐对你身份不利,出城有寒露在,京城那边自会有人接应。”高冠男子继续说道。

黑衣负剑男子应声点头。眨眼间,身影便消失不见,只留下亭中高冠男子,负手而立。

“钦天监好一步走险棋。大掌监宋真人,当真不怕渔翁失利?”

高冠红衣的男子自言自语,这句话仿佛是说给京城里的某个人。

京都洛阳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