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行者玄奘> 第六十七章 山也在长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 山也在长高(2 / 2)

老人笑道:“一般来说,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老年人讲故事,难道法师竟愿意听小老儿讲古吗?”

玄奘道:“每一个老人都是一部书,能够听一位老人讲古,是莫大的福气。怕只怕老檀越不肯讲,贫僧便没有这份福气了。”

老人哈哈大笑:“法师既然爱听,我哪有不肯讲的道理?是这样的,当初,有一位天神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打算停留在这座山上。山神大为震动,生怕天神占了自己的地盘,非常恐惧,把山谷摇荡起来。于是,天神就对山神说,我知道你是不愿意让我在这里居住,所以才摇动山谷。其实你只要稍许表示一下宾主之礼,我就会送给你无数的财宝;现在,我要去漕矩吒国的呬罗山了,在我每年接受国王、大臣祭祀贡献的时候,你不妨遥遥观望观望。

“从那以后,阿路猱山每年都要长高几百尺,可是,每当它长到与呬罗山的高度相仿时,便会自行崩溃塌陷。”

“还有这等奇事?”玄奘听得惊奇不已。

第二天一早,玄奘便骑上银踪马,直奔阿路猱山而去。边走边想:我这一路西来,倒也听到了很多离奇的传说,但像这种山会长高的事情还真是头一回听说。一座高山,每年长高数百尺?这也太奇怪了吧?我倒是要看看,这座神奇的山究竟是什么样的。

阿路猱山距迦毕拭都城大约七八十里,一人一马跑了一天,这才来到山脚下。玄奘发现,这座大山的山体果然异常的高峻挺拔,叠嶂危峰,参差万状;峡谷幽深杳冥,谷中套谷,一眼望不到底。要说这样的山上有山神居住,倒也不足为奇。

玄奘心情愉悦,放松了缰绳,信马由缰地走着。然而行不多时,银踪便停了下来,原来,前方被大量的崩坍物堵住了道路,路边的山崖上,裸露着黑色的岩石。

“这便是昨天发出那巨大响声的原因吗?”玄奘下了马,仔细看了看这堆数丈高的碎石,从石头上的灰尘和断口看,似乎不是新落下的。他摇了摇头,将马牵到一片灌木丛后,绕行而过。

一路上他发现,在一些崖脚和谷地里,到处都有这样的断崖和碎石,或新或旧,或多或少。

看来,这座山果然是暴烈异常,经常地动山摇,山体崩塌,引发大地震动,弄得居民们不得安宁。

玄奘又仔细观察了那些山石、谷地的地貌和植被,终于断定,这些的确是山体正在升高的迹象。由于整个山体上升导致河流强烈下切,当河流还来不及展宽时,山体又抬升了。因此,往往造成陡壁悬崖和谷中谷等地貌现象——这世间还真有不断长高的山!

牵马再往前行一段,眼前出现了一条山溪,溪水清澈见底,惹人喜爱。玄奘忍不住来到溪边,俯下身喝了一口,只觉清甜爽口,疲惫感一扫而空。

他直起身,目光顺着溪水往前看去,却见这山溪弯弯曲曲地流入一个谷地,那谷地里很难得的没有碎石,因而植被旺盛,一片生机。而在这浓荫掩映之中,隐隐露出几间小木房的檐角。木房的四周,还种了些谷物。

玄奘的心中升腾起一丝温暖,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座脾气古怪的山,竟然还有人类在此居住。

“天色已晚,我该不该去拜访一下那木屋的主人,顺便借宿一宿呢?”玄奘想了想,随即又否决了这个念头——就在那小木屋的主人平平静静地生活吧。

他来到溪边的一棵树下,用灌木枝和大树叶子搭了个小棚子。这个夜晚,人和马就在棚子里安歇,一宿无梦,睡得极为香甜。

谁知刚过了凌晨,一声“隆隆”巨响便将睡梦中人惊醒,大地再一次震动了起来!

玄奘暗叫一声“不好!”赶紧爬出棚子,又立即被倾盆大雨浇了个浑身透湿。

“原来下雨了,”他四处张望,“刚才那声音莫不是在打雷?不像啊……”

就在这时,大地突然震颤起来,不知从哪里再次传来一声巨响,比方才的声音更大。伴随着这个声音,对面一座数百尺的山峰轰然倒塌下来,建在山谷中的那几间小木房顷刻间没了踪影!

玄奘只觉得头脑“轰”地一声,隔着密密垂下的雨帘,看着还在不断往山下滚落的乱石和山谷间弥漫的尘土,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停顿片刻,这才赶紧上马,朝山谷中奔去!

谷中一片狼籍,那条溪流已被不断滚落的乱石截断,二十余丈长的河床被填平,河边那几间木屋全部成了四处散落的断板残片。而在不远处,一个中年妇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赤着脚躺在泥地上,他们浑身湿透,面容呆滞,身边还散落着一些被褥。

玄奘扑上前,把这两个人扶了起来,又分别替他们搭了脉。万幸的是,这两位都只是皮肉受了些轻伤,并无大碍,只是夜间突遭横事,目光有些怔忡罢了。

“你们是怎么出来的?”玄奘大声问那个少年,“这屋里还有人吗?”

“我……我们在……睡觉……”少年光着膀子,喃喃自语,似乎还没从睡梦中醒来。

“睡觉?”玄奘看看四周,不禁感慨——睡着觉就能被甩出来,这对母子也实在算是命大了。

奇迹般逃过劫难的少年,怎么也说不清楚他和母亲是怎么在睡梦中从房间里被甩到外面的,他只能不停地说:“这……这是……菩萨……菩萨保佑……”

“不好!”那个中年妇人突然叫了起来,“你父亲……你父亲还在里面!”

少年“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玄奘抱着挠幸心理,安慰他们道:“别哭,或许他也被甩出来了也未可知。”

说罢,他带着这母子二人,绕着木屋的废墟找了两圈,却始终不见一个人影。最终只能决定扒开倒塌的房子。

此时雨越下越大,山上的乱石还在往下滚落,玄奘叫这对母子离远些等着他,母子二人都哭着摇头,说要一起找到亲人。于是,玄奘同他们一起,用木棒,绳索等物撬开石块木板,用双手扒开土层。直到两个时辰之后,才终于在乱石下找到了一具早已辩不出面目的尸体,母子二人再次放声大哭起来。

玄奘将这母子二人带到自己临时搭建的简易的小棚子里歇息,自己则同银踪一起坐在棚外的矮树下,默默地等候雨停。

“看你的打扮,像是个沙门?”那妇人不知何时钻出棚子,开口问道。

玄奘点点头,轻轻“嗯”了一声。

“这个季节,差不多应该进入雨安居了吧?”那妇人又道,“你怎么还在这山上跑?”

“我是个云游僧人,”玄奘道,“不过再过几日,我会回到大都城,与那里的僧人们一起进入雨安居。”

“雨天安居不动,确实有利于修行,”那妇人道,“不过大都城离此太远了,法师不如就近去霫蔽多伐刺祠城,那儿也有伽蓝,也可安居。”

玄奘对此提议不置可否,回头问道:“二位檀越还有什么亲人吗?”

“我还有一个大儿子,”妇人垂下了头,“他在霫蔽多伐刺祠城的伽蓝里,替那里的法师们做活。我已经很久没有见着他了。”

“原来如此,”玄奘道,“檀越尽管放心,贫僧会将你们母子送到那里。”

妇人松了一口气:“那就多谢法师了。”

看看雨小了些,玄奘便即起身,请这母子二人上马,直奔山下的霫蔽多伐刺祠城而去。

迦毕拭国与北天竺的地貌已经非常接近,山间林木郁郁葱葱,地上开满各种鲜花,也算是一处难得的好地方了。

玄奘牵着马缰,边走边想:这么好的地方,要是不经常发生山崩、地震等灾难,岂不完美?好好的山里人家,说毁就毁了,真可谓世事无常,众生皆苦啊。

霫蔽多伐剌祠城距离阿路猱山大约三十多里,城市不大,只有一处伽蓝,玄奘带着那母子二人很快便找到了这里,见到了在此做活的妇人长子。母子兄弟相见,又是一阵抱头痛哭。那年轻人又禀报住持,将他母子二人安顿了下来。

看看事情进行得很顺利,玄奘也不禁松了一口气,他告别这一家三口和此地的僧俗,回到大都城布路沙布逻,准备同那里的僧侣们一起进入雨安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