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行者玄奘> 第十五章 又一次不告而别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五章 又一次不告而别4(2 / 2)

在这密集的街鼓声中,东方开始浮现出一丝白光,雾霭中的古寺里传出悠悠的晨钟声,与长安的街鼓连成了一片……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玄奘头戴斗笠,肩背竹箧,踏着钟声走出大觉寺的山门。他面容平静,如同往常游学时一般上路。寺前的青石阶上满是露水,芒鞋踏在上面,发出有节律的声音,令人感受到一种慈悲、庄严却又不可动摇的力量。

大觉寺的塔楼上,道岳法师静静地站立着,目光复杂地望着他的背影,街鼓声与晨钟声在耳边此起彼伏,恍如在为这个年轻的求法僧壮行。

老法师的眼眶不觉湿润了,喃喃自语:“他终于还是走了……”

“他疯了吗?”圆朗和另外几个弟子不知何时出现在师父身边,不解地说道,“此时大战在即,没有过所,私自出关便是死罪,他难道不知?师父又为何不阻止他?”

道岳法师一声轻叹:“为师哪里阻止得了他?”

自从上回玄奘干脆利落地抗了圣旨,让他感到一阵恐慌和不安后,这一阵子,他的心态反而平和了,于修行上似乎又有进益。

或许人就是这样,经历得多了,接受度也就强了,也就不那么容易感到吃惊了。

不仅不吃惊,他的心中甚至隐隐有些羡慕。

“也好,他能在有生之年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是他的福报。不像老和尚我,童真出家,修行几十载,却注定一生与妙法无缘……”

“他能解决吗?”圆朗纳闷地说道,“他根本无法同以前的取经人相比,那些先贤们至少还有过所,有同伴,有资助。尽管如此,还是十去九不回。而他什么都没有,师父您真的觉得他能成功吗?”

“你说的没错,”道岳法师缓缓点头道,“同那些求法先贤相比,玄奘确实有很多的劣势。但别忘了,他也有优势,足以弥补这些劣势了。”

“优势?是什么?”

“他年轻。”

圆朗等人呆了一呆,一时不明白这算不算优势。

法显大师踏上西行之路时已经六十三岁,其他的取经僧人至少也都在五十岁左右。相比之下,二十几岁就已名满天下的玄奘简直可以算是一个特例。

“年轻真好啊……”道岳法师低声呢喃着,“圆朗啊,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会明白我的话了……”

钟鼓声声,玄奘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街角,他始终没有回一下头。

道岳法师双手合什,为这个出色的弟子低声祝祷:

“佛祖保佑吧……”

西城垣北侧的开远门是踏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通向遥远的西域。

“开远门”顾名思义,就是打开通向远方的大门。

在这座城门外的土堠上写着:由此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之所以不说一万里,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有离家万里之遥的伤感。

“冬冬”的鼓声中,城门郎带领值班的门仆打开了厚重的开远门。

多数时候,开远门都是进多出少。作为东方最繁华的都市,长安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大批西域客商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一些心高才大的河西青年也到这里来寻找机会;还有当年那些为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本地人,战乱结束后又纷纷携带家小返回故里……

每一个黎明,城门外都会挤满各式各样等待进城的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永远地把家安在了长安。

但是这几日不同,城门外萧萧索索,反倒是城门内侧挤满了急于出城的人,很多人还拖家带口。

城门郎知道,都是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霜灾惹的祸,这些人都是打算出去寻条活路的灾民。

这么多人出城,显然不方便一个一个地检查“过所”,事实上也没这个必要,反正皇帝都已经下令放行了,城门郎也乐得清闲,带着门仆们站在城门两侧,任由人群蜂拥而出。

“这样也好,”一个门仆小声说道,“我早就说过,这长安城人也太多了!”

“我说,你小子没挨过饿是不是?说这种没良心的话!”城门郎不屑地骂了一句。

这时他突然注意到一个年轻僧人——头戴青竹斗笠,肩背一只旧竹箧,身上的粗布僧衣已经有些发白,赤足穿一双布条编结而成的芒鞋。这身装束在逃荒的人群里倒是毫不起眼。灾荒降临,很多小庙也已难以维系,逃荒的大军中时有僧人出现,本不足为奇。但他牵的那匹白马却是神骏异常,城门郎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马呢。而且,也不知怎么的,就算没有这匹马,他也觉得眼前这个僧人甚是出众,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却说不上来。

僧人低着头匆匆地走着,经过城门郎身侧时,微微欠身,施了个佛家的问讯礼。他的神色恭谨甚至谦卑,却又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高贵气质。

城门郎不由自主地合十还礼,心中暗想:这和尚好生面熟,在哪儿见过呢?

正思忖间,却见那僧人和那匹白马已随着拥挤的人群,飘然踏出了这座当今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