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行者玄奘> 第十一章 我有一百个问题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我有一百个问题1(2 / 2)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僧人往往穿深色的粗布僧衣,僧衣的顔色到了唐朝以后才渐渐丰富起来。

莫非黑衣人夺天下,是指和尚中会有人篡了大周江山?宇文邕觉得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为表示自己的理性和公正,宇文邕下令召开一次儒释道三家的辩论大赛,以辩论结果来决定扬弃的标准。

然而周武帝毕竟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这场辩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皇帝的干预下,佛教大败。但是道教也未胜出,倒是儒家成为最后的渔翁得利者。

紧接着,周武帝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铲除佛教,所有非儒家的经典一律烧毁。

据说当时一个叫慧远的名僧,当着周武帝的面,气愤地说道:“你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之人,将受阿鼻地狱之苦!”

而周武帝的回答却是:“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颇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门风范。

其实周武帝灭佛跟百姓有什么关系呢?他真正觉得踏实的就是防范了那个“黑衣人夺天下”的谶语,从此周氏政权可以永固了。

把王权跟百姓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古代为王者最喜欢使用的伎俩吧。

然而世事难料的是,周武帝死去仅三年,隋朝就代之而起,结束了宇文家族的皇祚,并一统中国。

“黑衣人得天下”这句谶言,居然应在了隋文帝杨坚的身上!

杨坚出生在般若寺中,据说出生时浑身发寒,一副养不活的样子。当时般若寺中有一个叫智仙的尼姑,救治了小杨坚,于是杨坚的父母就将儿子托给这个智仙抚养。

智仙给杨坚起了一个小名,叫那罗延。

那罗延是梵文音译,“金刚力士”的意思,这与他的本名“坚”,有意义互通之处。

“杨坚,你以后就是我佛门的金刚力士。”这大概就是智仙的想法。

杨坚自幼跟随智仙吃斋奉佛,过出家人的生活,一直到十三岁,智仙才把他交还给他的父母,送入太学读书。

离开般若寺的时候,智仙曾语重心长地对杨坚说了这样一番话:“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生来就是我佛门中人,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如果有一天佛法要沦灭的话,你要担当起振兴佛法的重任啊。

面对智仙这一番意味深长的教导,杨坚觉得奇怪,佛法当灭?什么意思?但他还是郑重地点了点头,将这番话深深印在了自己心中。

杨坚回家后,智仙仍留在般若寺内,一住就是四十余年,从未走出寺门之外。直到周武帝灭佛的时候,杨坚才将她接到自己的住处。

那时的杨坚已经是北周王朝的重要官员了,得知灭佛的消息后,他立即想到当年智仙对他说的那番话:佛法当灭,由儿兴之。于是马上派人去接智仙,将她保护起来,躲过了这场灾祸。

取代北周政权的隋文帝杨坚居然是在尼姑庙里长大的,这对于为避谶讳而灭佛的周武帝来说,真可谓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杨坚建隋后,于公元589年打过长江灭掉江南小朝廷陈朝,完成了中华统一的大业。在政策上他主张三教并立,共同发展,但在实际运作上却是倾向于佛教的。

这样,刚被灭了不久的佛教,再一次恢复了活力。

现在,傅奕又在积极准备搞第三次灭佛运动,从武德后期开始,他几乎是年年上表,请求废佛。

对于已经剃度的僧尼,他甚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说:“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

从这里也可看出,隋唐改朝换代之际,全国人口的大量减损,居然要让和尚与尼姑配对生子来益国足兵!同前两次灭佛行为相比,傅奕给出的这一招不能说有多狠,但却是相当的损。

傅奕的奏章递上去之后,李渊将其分发给群臣传阅讨论,他问:“傅奕常说佛教无用,卿等以为如何?”

这时,尚书左仆射裴寂奏道:“陛下昔日起义师之时,就是凭借佛法的力量,您曾说过位登九五之后,要弘扬佛法。现在天下统一,六合归仁,富有四海,您却相信傅奕的话,要废除佛教,这岂不是亏往昔而彰今过吗?”

别的大臣们也大都赞同裴寂的观点,他们说:“佛教兴于前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

结果是,朝中大臣,赞同傅奕的只有太仆卿张道源一人,其他的大臣都反对,高祖这才搁置了废佛之事。

这也是一件令佛教徒们颇感欣慰的事情,唐初社会风气普遍崇佛,朝廷高官也不例外。

但是,看到佛教在朝廷之中如此势大,却也不能不令李渊感到深深的警惕和不甘。

对于佛教,李渊始终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刚刚起兵之时,他确实曾亲临佛寺祈福;篡夺帝位后的武德初年,继续推行崇佛政策,立寺造像,行斋弘佛。

当然,这种崇佛更多是打着佛教的幌子来推行自己的政策。

例如武德元年下诏禁宰耕牛,显然是出于尽快恢复生产的目的,但诏书中却冠以“释典微妙,净业起于慈悲”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是为了宗教才下令禁止杀生的。

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和全国的逐渐统一,佛教对政权的负面作用在李渊眼里不断放大,它与皇室之间本就缺乏像杨坚那样的情感联系,而皇室又偏偏姓李,使得老对头道教成功地和皇家攀上了亲戚。

隋朝末年,社会上就有“老君度世,李姓当王”的民谣四处传播。不得不说,这个民谣实在是太聪明了!因为当时的义军之中,几个较大的势力都姓李:李渊,李密,李轨……随便哪个李上台,都符合“李姓当王”的谶语,都可以同老君攀上关系。

朝廷虽有改弦易辙之念,奈何下面的人却不买帐。毕竟信仰不同于别的东西,涉及人心的安宁,难以胁迫。因而就算朝廷有废佛之意,仍不能不考虑大臣们的意见。

反复犹豫数年之后,武德八年,李渊终于到国子监,明确宣布道第一、儒第二、佛最后,这无疑是对佛教的重大打击。

“这些都不过是一时因缘罢了,”听了道岳法师的介绍,玄奘倒是十分平静,“弟子去岁在荆州听到这些事情时,也觉得寝食难安。只是到了长安之后,日日听师父讲经,心中豁然开朗,便觉得有些事情真的不值得放在心上了。”

道岳闻言不禁一愣,事关佛门生死存亡的大事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吗?还说是因为听我讲经之故,我何时讲过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