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行者玄奘> 第八章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4(2 / 2)

国王同意了他的请求,下令在殿前空地上积起此薪,当众焚经。

众目睽睽之下,八戒大师将自己亲手抄录的《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丝毫未损!

佛祖显灵了!在四周大众骇服的目光中,八戒大师含泪合掌道:“我佛慈悲!”

佛经终于可以流传中土了,不过大师自己却没有这个机会了,他已经八十岁高龄,力不从心。于是委托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经书带回东土。

就在弗如檀等人走上东归之路不久,八戒大师圆寂于于阗。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经书烧不掉?是佛祖真的显灵了,还是另有隐情?

据说,这是八戒大师使了一个小小的计谋,把经书抄写在了石棉纸上,所以才能够过火而不焚。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高僧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开始翻译、校订八戒大师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梵本,历时十二年,终成汉文《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共二十卷。

玄奘在九老洞中所发现的梵文抄本,是其中的六卷,而且,显然已经不是原抄本。

八戒大师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是汉僧西行求法的创始人,虽然止步于于阗,虽然只送回一部经,虽然这部经只是《大般若经》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对当时的佛教义学影响却很大,翻译之后即风行京华,凡有心讲习的都奉为圭臬。据说,中山国的支和上使人到仓垣断绢誊写,取回中山之时,中山王和僧众具备幢幡,出城四十里去迎接,可谓盛况空前。很多着名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大乘般若学的高潮。

另外,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西域各国对经书是多么的看重。

这其实很不利于佛法的传播,反倒有利于佛法的失传。因为很多经典只有一本,只能有一本,像神像一样供在那里,一旦遇到火灾、兵劫就玩完了。

更不要说后来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入侵者进入这些地区,对大量佛经的焚烧和破坏了。

反倒是中国人,将文化当作是很实用的东西,既尊重,又不觉得有多神圣。

既然佛陀都说了,抄写佛经有功德。于是在中国,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只要是会写字的,人人都可以抄经,都乐于抄经。

于是佛经在中国就灭不了。三武一宗烧了多少经书,依然灭不了,因为太多了!

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式!

相比之下,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就非常脆弱——孤版的东西哪里经得起毁灭啊!

不管是印度僧人还是西域、中亚乃至东南亚过来的僧人,凡是携带经书者,基本上可以断定在本国是有一定地位的,才能允许他把书拿走。

所以说,当时拿到中国来的这些原版经书都是宝贝,绝对是某个寺院的镇院之宝。

佛教东传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贝叶经书汗牛充栋,据说净土寺里就有很多。

可惜,魏武和周武法难时,全部烧毁了。

玄奘只见过景法师的私人收藏,那是两片薄薄的树叶,不过一尺来长,像羽毛一样轻,上面刻着浅浅的褪色的梵文。

他有限的一点梵文知识就是从那两片树叶上学来的。

现在,他得到了六个卷轴的梵文经典,这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这些经文上,至于能不能找到出口,已经完全不在乎了,实在找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这样走着、看着、想着、忆着……突然间,眼前豁然开朗,明亮的光线刺得他差点睁不开眼睛,令他在一瞬间竟有些恍惚。

原来,他竟于不知不觉间走出了山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