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玄幻魔法>我是老祖> 第七百一二章 二次战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一二章 二次战败(2 / 2)

这它可以威胁攻城敌人的后背,是一种很有效的倒打火力,而这也相当于加大了防御纵深,另外一种增加防御纵深的方法是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修建羊马墙,一道有垛口、孔的矮墙。

城墙里面,也要为城防进行考虑,除了经常见到的登城阶梯、坡道,还要挨着城墙修建一条环路,让守军可以快速机动、运送器械。如果在战斗过程**现什么环路拥堵,请减速慢行,那可就要命了。

限于成本、工程量的限制,城墙这类土木工程,确实很难取好很好的效果。

不过罗睺一方在改造建设旭诚时,没有考虑基本的城壕、马面,确实有点可惜了。

而在攻守城的各种器械、战法上,真效果应该还是容易追求的。

云梯大概是最常听到的攻城器械,但它并不是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用那种简单的工具攻城,在古代叫做“蚁附”、“蛾傅”,是一种比较无奈的攻城方法。

比如它们的头部经常装上一对小轮,这样在抵到城墙后用力前推,就可以使小轮沿墙上滚,快速立起。或者直接在一根长竹竿、木柱上绑上横杆,形成一个重量更轻的竹飞梯。

古人一般所说的云梯,是底部有车轮的大型攻城器械,梯下隐蔽有士兵推动前进。传说是鲁班发明的,不过在战国时期肯定已经有了。

而现在以后,主梯上还增设上城梯,梯首安双轮,随着木材加工工艺的进步,云梯上又增加了折达机构、防护装置。

当然,这种云梯要想接近城墙,必须先跨越护城河、壕堑的阻挡。

攻城法中的“堙”,就是用土石、柴薪填塞壕堑,为攻城开辟通道。

仅靠人力背驮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螭蟆车,装土以后推过去填塞。史书上甚至记载过三百人推行的大型虾蟆车。

如果仅仅需要人员越过壕堑,导演们很喜欢让士兵们踩着竹梯过河,这大概是受人民解放军的影响。实际上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种专门跨越壕堑的桥,下面也安有两轮,方便运动,叫做飞桥,后来则绘有壕桥、折达桥,这些桥都更便于人员快速通过。

当贴近城墙后,除了通过云梯攀爬,攻方还会使用冲车撞击城门,这种战法就称为冲。不过冲车除了城门,也有直接冲击城墙的,破坏其夯土结构,让城墙坍塌。

在第二次攻城时,是率领数万人进攻,而罗睺方只率三千人据守。

当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时,罗睺一方就用火箭烧毁云梯,又用绳索吊挂的石磨坠压冲车,破了教如何的攻城之策。

到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撞车,可以在城头移动,撞木前端包铁,撞击攻城云梯,而石磨也换成了专用的铁撞木,用沉重木料制成钟形,下缘周边安铁刃,落下后砸毁冲车等。

炎火多在云梯、冲车失败后,又建造高台木架,用弓箭压制城头守军,然后用土填塞壕堑,并直接填到城头。

而罗睺军就在城内又筑了一道城墙,吴锋随后挖地道直通城内,而就在城内横向开挖了一道壕沟。

就这样,昼夜攻击了许多多天,仍旧无法攻破旭城。

因为这几种攻城方法都是,在阿修罗大帝战时期就开始采用的,古人也早想出了对策。

当然炎火军的攻城方法,也不只露的这几手,炎火一方觉得这样太慢,可以用轒轀、大盾等器具掩护士兵靠近城墙,然后攻击。守方会用石磨砸,攻方就加强轒轀的强度,后来又把它改成尖顶,称为尖头木驴。于是攻守双方在这种不断,在对抗中互相发展。

而守方对付云梯的火箭,也可以对付轒轀车,而且能够更加简单,把蒿艾、秸秆、麻布等编成火把,浸渍油脂,点燃后扔到车顶、云梯、飞梯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