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神级复兴系统>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1 / 2)

第二百七十五章伟大的巧合

可能是因为张艺眸的性格比较醇厚和气,整个剧组的氛围都特别好,而且大家都很自觉,完成好本职工作,而且这个级别的剧组,也不会出现勾心斗角的事情,大家都是老熟人,也没什么主角配角之分。

来了这么多天,这一百多个人竟然都没有什么矛盾,虽然拍摄期间遇见了一些问题,但是张导也都没发脾气,这点跟王耀去探班冯小钢时候,半天时间要喷人三个小时完全不一样,挺有意思的。

敦煌的食物用王耀的话来说,就是有一股西域的味道,不同于中原,就算做一个蛋炒饭,都是西域的味道,说不出为什么。

酒足饭饱回房冲了个澡,换了身衣服看会儿书等时间差不多了王耀准备去找老板娘。

酒店的老板娘是一位维吾尔族的少妇,名叫帕里黛,是维语仙女的意思,早年在国外留过学,不太喜欢国外的生活,回到家乡建了这个有地方特色的酒店,因为规模适当而且服务好,招揽了打量来敦煌拍摄的剧组们的生意。

几乎每个剧组来这边都优先考虑她的酒店。

帕里黛在敦煌除了是有名的美女企业家之外,祖辈在敦煌也是个望族,所以知道很多故事,因为王耀会说维语,所以帕里黛对王耀格外亲切,闲聊的时候聊到著名的莫高窟历史,引起了王耀的兴趣。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瑰宝,到现在人类也没有完全解开她全部的面纱,还在研究和探索中,既然来了不能白来,至少得学点只是回去,浴室王耀拜托老板娘找一些敦煌的老人,最好是文化人,王耀想了解一下敦煌的文化。

敦煌的文化的瑰丽是毋庸置疑,但是他有多浩大,至少是现在的人类无法探索了,因为这是至少两千年的文化囤积。

华夏著名的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来源于敦煌的一窟的壁画,但是当王耀听到那位吐蕃老者说道这张壁画,如果当年那个道士在本子上多画了一趣÷阁,那年的侵略者和骗子们多凿开一块砖,这个故事或许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一旦想到这种可能,王耀就觉得浑身止不住的颤抖,不知时候愤怒还是后怕。

一个故事能够穿越千年流传到现在,不是又一个奇迹和梦幻吗?

人们总是习惯了这些故事描绘的美丽,但是似乎忘记了这些故事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也成了故事。

而那个道士,和那些侵略者的名字,也是王耀要知道的故事,关于敦煌,关于莫高窟,那个道士,那些强盗,那个骗子,还有为华夏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那些前人。

公园三六六年,正是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处于绝境,但是文化融合却最兴旺的时代,一个苦行僧,不愿见人间地狱,想要通往西域求得解脱世人之法,踏上了旅程。

途径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感佛旨,宛如万佛浮现,在断壁上凿开了第一个石窟,刻塑了第一尊佛像,并且留下自己的修行典籍,后来法良大禅师也在此建洞修禅,并且取名为‘漠高窟’意思为‘沙漠的至高处’。

后来文字在翻译的时候,莫和漠通用,也就成了莫高窟。

也有说在佛教中后传说,修建佛洞者功德无量,莫者,无可能,没有也。

莫高窟也被解释为,修行中没有比修建佛洞更大的修为了。

再加上后来十六国时期统治者们都尊佛教,于是莫高窟受到了皇族和贵族的支持,开始大肆兴建,发展迅速。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丝绸之路也成熟,武则天时期的佛洞就有千余座,佛经典籍更是不计其数,安史之乱后修筑佛洞才慢慢随着佛教没落而停滞。

元代之后更是阻止修筑佛洞,清代之后莫高窟再次被人关注。

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本来是大兴之兆,但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和外有内患,属于华夏民族瑰宝的藏经洞,遭受到了跟近代华夏一样悲惨的命运。

莫高窟自古以来,应接过无数人,任何肤色,任何基因,任何种类,任何企图的人类,它是包容的,而那些来访者也都是心怀敬意的,或者是为了朝圣,或者是为了祈福。

但是其中有两个西方人,比较特殊,一个叫马可波罗,一个叫斯坦因。

前者将莫高窟和敦煌的瑰丽传到了西方。

后者,被莫高窟的瑰丽吸引,成为了一个披着文明外衣的强盗。

光绪二十六年,一个身材短小,相貌平平的道士在莫高窟无意中凿开了一座石窟,从缝隙中射出来的光华,是足以撕裂世界文明的光,可惜,这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看不清这道光。

王圆箓是藏经洞的发现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毁了它的‘罪魁’之一。

王圆箓处于大清最飘摇的时代,在秦地出出生,因为家乡年年灾乱,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据记载,他干过很多职业,最后流落道敦煌酒泉时拜入一家道观,成为一名道士,后来在敦煌生活的时候,发现了莫高窟的瑰丽,又感叹西方极乐世界,以道士身份,留在莫高窟钻研佛法。

听起来很荒谬,但是能够肯定的是,他不是一个信徒,对于道教还是佛教,他都不是,他应该只是一个希望在信仰中支撑,继续生活下去的小人物而已。

他修行不是为了解救众生,而是为了活着,所以在打开藏经洞之后,他意识到这里面的东西的重要性,但是他看不懂,藏经洞里的经文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横跨一千六百年历史,几十个朝代还有无数高僧学者。

王道士看不懂这些书,但是他知道,这些书值钱,所以他开始向官方申请经费,来为藏经洞重现修建。

不过到底是为了修建,还是为了经费,就是仁者见仁了。

但是当时的大清政府国力空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事情,所以王道士的‘梦想破灭了’,但是给了王圆箓一个‘藏经洞守门人的职位’,于是王圆箓成为了藏经洞的主人。

守着一个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变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这种折磨直到被一个叫做斯坦因的西方人。

这时王圆箓已经守着藏经洞七个年月了,这种折磨,就快要把他逼到绝境了,所以当这个教斯坦因的西方人,拿出一块大洋,并且说自己是玄奘传人的时候,王圆箓让斯坦因进了藏经洞。

但是王道士时候为了什么房斯坦因进去的,无人知晓。

王道士是个文盲,没有见识,看不到那道撕裂世界文明的光,但是斯坦因可以,他是学者,是专家,是有着狡猾**诈的商人。

于是斯坦因又花了几个大洋,买走了一车的经卷。王道士手拿着大洋,看着他们搬运经书的时候,不知道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欢笑,或犹豫?

斯坦因将敦煌藏经洞的经书带回西方,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媳妇都被轰动了,无数学者涌入敦煌,来探索属于华夏远古的神秘,和历史。

无巧不成书,王道士打开藏经洞的前几天,是八国联军联合制裁大清政府,惩治义和团签约的日子,也是铸就了后来《辛丑条约》的契机,让大清割地赔款,4.5亿白银的开始。

《辛丑条约》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可能压倒整个民族自信和信任的稻草。

而在这根稻草压下来的前夕,出现了两件事,甲骨文出土,藏经阁出世。

甲骨文代表是华夏在8500年前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民族在这里生存了最少8500年,未来也依旧是主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