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扶风豪士歌>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1 / 2)

虽然不喜黄怜的为人,但对于她在歌舞方面的才华和天赋,朱云怡还是十分佩服的。

这时皇帝、张贵妃、太子、太子妃、朱瞻基等人也看清了舞者乃是黄怜。虽然不久前才惩罚了黄怜,但看着眼前轻盈优美的舞蹈,皇帝还是觉得格外赏心悦目。

一舞即将完毕时,黄怜飘然挪到一个弹琵琶的少女身边,随后那弹琵琶的少女便把怀里的琵琶递给了黄怜。

接过琵琶后,黄怜立马变换了舞姿。跳七盘舞时,她轻盈纵跃,宛如一只身姿灵活、体态盈然的黄鹂鸟,此刻她却缓缓踱步,不时拨动怀里的琵琶。琵琶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般欢乐,而是变得低沉幽咽,众少女也配合着琵琶声转变了曲调,现场气氛开始变得有些低沉哀婉。

今晚乃是团圆之夜,气氛本该欢乐吉祥才是,见黄怜突然转了曲风,朱云怡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

就在这时,黄怜突然开口唱歌了。只见她一脸泫然欲泣的神情,一边弹拨琵琶一边浅吟低唱:“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唱到“不觉泪下沾衣裳”时,豆大的眼泪也从黄怜眼里掉了出来。

一曲终了后,黄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然后朝皇帝行了盈盈一礼,低声说道:“除夕之夜春风送暖入屠苏,臣妾本该欢天喜地才是。只是古今之情其实无异,臣妾忧来思君不敢忘,悔到深处不禁情难自已,故而才会有凄怆流涕的失态之举。虽说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每每想起昨日尊卑不分、僭越犯上之举,臣妾便觉悔不当初。然而犯上之举确凿无疑,如今悔之晚矣。臣妾自知有罪,不敢奢求皇上原谅,只想借此良辰美景、喜庆佳节,以歌舞博皇上一笑,以祝皇上康健如意,大明国运昌平。”

说完黄怜便跪在了地上,然后双眼含泪、神情哀戚地给坐在首座的皇帝磕了几个头,显然是在向皇帝请罪。

黄怜的容貌本来极美,只是她平时的衣着打扮过于艳丽庸俗,故而才遮盖住了她原本姣好的面容。今晚因为要跳魏晋时期盛行的七盘舞,故而她的妆容衣饰也模仿了汉魏女子,倒有一番古朴别致、典雅娴静之感,与平时花枝招展、艳丽低俗的风格可谓天差地别。也正是在这种古朴别致、典雅娴静的妆容衣饰的衬托下,更显得此刻的她梨花带雨、楚楚动人,不禁给人我见犹怜之感。

黄怜唱的是汉末曹植的《燕歌行》。曹植的《燕歌行》共有两首,其一曰: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燕歌行》本是思妇想念丈夫之诗,黄怜借用此诗的“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几句,一来是想借思妇之口表达对皇帝的思念,二来所谓“不觉泪下沾衣裳”“短歌微吟不能长”也有借伤心之情表达悔恨之意,显然是在变相地向皇帝道歉。

看着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黄怜,皇帝的心不禁有些软了。若是换作平时,他肯定不会理会黄怜。然而今晚是喜庆欢乐的除夕之夜,皇帝不想破坏了今晚喜庆的气氛。况且当着众多宗亲和功臣的面,皇帝不愿家丑外扬,便对跪在地上的黄怜说道:“你僭越犯上,对先皇后不尊,对太子妃不敬,按理说本该罪无可恕才是。但既然你肯真心认错、诚心悔改,自打入宫来又侍上至恭、无微不至,今夜又是欢乐喜庆的除夕,朕便原谅你这一次。不过下不为例,倘若再犯,朕亲自处罚、绝不姑息!”

听了皇帝的话后,黄怜立马喜形于色。她激动地给皇帝磕了好几个头,一边磕头一边保证绝不敢再犯。

“起来吧!”皇帝摆了摆手,对黄怜说道:“只是朕赏罚分明,虽说这次原谅了你,但太子妃奉命管理后宫,朕若横加干预,反倒有损太子妃威信。故而太子妃的惩罚照行不误,也可时时提醒你引以为戒,不可再恃宠而骄。”

黄怜先是愣了愣,然后立马心想比起重得皇帝的恩宠,太子妃的惩罚可以说是无关痛痒,于是立马保证自己会引以为戒,今后恭谨谦卑、谨守女德,上不让皇帝和太子妃失望,下能成为后宫诸女之表范。

相比于众宗亲和功臣,皇帝并不在意黄怜这么一个小小的妃嫔,他不想再和黄怜说太多话,故而便摆了摆手,对她说道:“再挑几首喜庆的曲子唱唱吧,好为朕和众卿助兴。”

黄怜躬身应了,在众妙龄少女的丝竹配合下,唱了好几首喜庆的歌曲。为了讨皇帝的欢心,她边唱边跳,表演得格外卖力。

先前听说黄怜被皇帝斥责后,朱云怡本以为她会自此失宠,或者至少会被冷落一段时间,谁知她竟能不声不响地在晚宴上一舞动人,又借曹植的《燕歌行》重获圣宠。想到这里,朱云怡也不禁佩服她的心计与手段,同时也暗赞她懂得挑选时间、把握时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