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洞悉天机> 67、训练与比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7、训练与比赛(1 / 2)

理顺了日常工作以后,邓立勤开始着手训练工作。

除了不折不扣地完成大队规定的训练科目外,邓立勤开始逐步加码: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做30个引体向上、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次马步冲拳;

虽然一开始,大部分人一次做不了那么多,但是经过不到一周的坚持,竟然都能完成训练任务。好多人还能超额完成。

自此,每天晚上完不成30个引体向上、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次马步冲拳,就没有睡觉的。

接着,开始每天都要进行一次10公里武装越野。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项训练也已见成效。现在每人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奔走5公里都不超过20分钟。

连续高强度的训练,尽管非常疲劳,但是战士们却是士气高昂,他们有一个共识:中队长和指导员都全程参与,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中队长说过,要想比别人强,就必须比别人能吃苦。看来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随着训练的深入,二中队的各项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泅渡训练中,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能游3000米到5000米;在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的情况下,也能游500米。

常规的散打、擒拿、中国式摔跤、刺杀、硬气功等科目,经过邓立勤的些许改进,更是练得炉火纯青。

轻武器训练更是别出心裁,为了让战士们切身体验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感觉,经请示大队领导,邓立勤安排二班利用训练的间隙时间,在靶场上靠近靶墙的地方,挖了一条面向靶墙的壕沟。这样,在每次实弹射击时,他都会安排一个班射击,同时安排另一个班趴在壕沟内,听着呼啸的子弹从头顶飞过,那种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

单兵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邓立勤又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战术协同训练,只有捏成一个拳头,才能称得上特种作战。

首先进行的是扛圆木训练,以班为单位,共同扛起一根重约六百斤的圆木,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口气走到规定的地点才算完成任务。

这项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团队精神,一根六百斤重的圆木,六个人均摊,每人一百斤,完全能够承受。如果有人偷懒,别人就要多摊,那样整个团队是不能持久的,也注定走不远。只有每个人都挺直腰杆,扛起自己的那一部分,整个团队才能走的更久,也才能走的更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设计这种训练,就是要把这种团队精神,融入到他们的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行为自觉。

做完这些以后,邓立勤抓紧时间进行战术要素的设计。这才是重中之重,前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首先确定指挥信息,确保指挥的畅通与保密,邓立勤专门设计了多种手势及其代表的战术动作,以及专门用于夜间及不良能见度情况下的声、光信息及其代表的战术动作。其次,确定了战斗队形。基本队形设计为:最前边一人,为刀尖,接下来往后,左右各两人,为刀身,后边一人为刀柄,这是六人组。如果有第七个人,则此人位于刀尖身后,随时向各方向进行替补,这是七人组。至于队形,则根据当时实情,随时可变:左右贴近则为匕首,拉宽则为砍刀,可以随势依情进行调整。

设计完毕,剩下的事情就是实际演练,以及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直到纯熟。

另外,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训练热情,中队还建立了由指导员牵头、吴教官和两位副班长参加的督导评比小组,对整个训练进行全程的督导加评比,基本上是每天一小评,选出当天的个人标兵。每周一大评,选出本周的个人标兵和单位标兵。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压力来自于竞争。

通过这些举措,使得二中队的各项工作都走上了正轨,邓立勤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段时间真是忙得昏天黑地,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吃完午饭,刚回到办公室,就见通讯员解振宇拿着一叠信进来:“中队长,你的信。”

邓立勤接过来一看:“这么多?”

解振宇解释:“我们这里有点偏,邮局都是积攒一段时间,才给一块送过来。”

邓立勤‘哦’了一声,坐下,准备细看。解振宇给他倒了一杯水,放到面前,然后离开。

浏览一下所有来信,有马晓月的,孙少梅的、梁馨丹的,刘坪馨等几人的,杨韦霖等同宿舍同学的,还有其他一些同学的,五姐的,大妹的,父母的,数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多封。

“真是发财了!”邓立勤苦笑一声。接着打开马晓月的来信看了起来,字里行间弥漫着思念之情,鼓励之意,邓立勤不觉胸中一暖,些许的疲惫之意,一扫而空。

孙少梅的来信,可能写的早一些,信中告诉邓立勤,刘坪馨等人已全部过了录取分数线,成绩都不错,谢青霞更是考了全省第三名,目前他们正在填报志愿,而且已约定,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每个人都会自己写信给邓立勤报喜。孙少梅在信中还不忘叮嘱邓立勤,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等等。看得邓立勤心中充满暖意。

梁馨丹的来信,写的有些霸道,威胁他有时间必须去看她,否则,她就要过来给他好看,还说等去见她的时候,她要给他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让他提前准备好,免得到时候被雷掉。看得邓立勤微笑连连:这个姐姐啊,有趣!

五姐的信中,告诉他,她和谢丽娟在京城已经安顿好,新的饭店也已经开业,一切安好,不要挂念。

父母和大妹的来信,是真正的家书,充满了家的味道。

同学们的来信,则是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新生活渴望与祝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