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九十一章 黄巾阻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一章 黄巾阻路(1 / 2)

只是做纺车而已,看弄的热血沸腾干啥嘛。

李孟羲特意交待,纺车得做小小的,能以放在车上,人还能在车上纺布为最佳,大了可不行。

要是做的大了,还不如不做呢。

一听这话,老木匠嘿嘿一笑,拍着胸膛说,大的不好做,小的还能不好做了吗。

成,既然有人会做木匠,纺车就不成问题了,既然纺车不成问题,粗麻布就不成问题,既然粗麻布不成问题,宽背带就不成问题,既然宽背带不成问题,携行具也不成问题。

这他喵的一整条科技树给点出来了,一条小小的手工生产线也即将建立起来了。

纺车比板车难做,年长木匠说,最迟七八天,能不能做好就有结果了,要是实在做不好,就得另请高明了。

纺车的制作技术,不至于复杂到这么多木匠全不会做,而是好多木匠没做过。

没做过的原因是,一架纺车,能传几代人呢,因此需求少的可怜。

纺车大概七八天后能做好,到时开始纺制粗麻布,需要麻线,这是绣娘柳氏告诉李孟羲的。

把麻变成麻线,不知需要多久,何不趁现在,就找人纺线呢?

等纺车做好,线也有了,可直接织布。

曾经华罗庚先生说过统筹时间的方法,比如洗衣服的时候,可以同时打扫卫生,或是饭正煮着,可以织一会儿毛衣。用统筹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可大大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

李孟羲如今早忘了自己统筹时间的的方法是什么了,但有句话,知识就是当你把书本全忘了,然后剩下的东西。

前世接受过远超这个时代的先进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李孟羲不经意会显露出不凡的能力。

一车半生麻还在辎重营,得找空把麻分出去,就像让民夫编筐或者编草鞋那样,用一丢丢粮食,就能把麻全分出去,并且让民夫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少少的一些粮食就可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性价比高了去了。

把麻分出去简单,现在李孟羲和刘备已取信于民夫,只要分麻,民夫肯定踊跃,问题是定价。

李孟羲不知道把生麻变成麻线的生产效率和劳动强度是多大,不好定价。

这事还得刘备亲自来,毕竟刘备来自底层,诸如纺麻这些事,刘备比李孟羲清楚。

按李孟羲所想,赏粮的多少,应该跟生产效率和劳动强度挂钩,李孟羲认为最合适的是,三天的时间,赏的粮够吃一顿饱饭,即一斤粮食,此为最低标准。

三天的工时赏一斤粮,即如果编一一个大篓子,要耗时六天,那从民夫手里收大篓子,一个篓子定价应该是两斤粮。

如果编一个大篓子平均耗时是九天,那平均收购价就应该是三斤粮。

三天能多吃上一顿饱饭,这个量恰恰好,耗粮很少的同时,又很让人有盼头。

有空就可以让刘备把一车多麻分出去了,李孟羲抬头看了看天色,等晚上再谈。

携行具框架,还有袋子,都不成大问题,而编篓的老人此时也终于把篓子做好了,李孟羲来木匠营的车队,老人正好把篓子拿给李孟羲看。

篓子虽说只是用树枝编的,但看的出来,老人编的极用心,篓子外边光滑,树枝的节都在里边支愣着,在外边看不到一个节。

篓子很大,差不多跟李孟羲一样高,形状也是李孟羲说的方形的篓子,这么大的篓子,肯定能放得下两双被子。

李孟羲抱着篓子险些有些抱不动,太沉了。

“这……得有多少斤重?”李孟羲诧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