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强汉从传道开始> 第九十三章 道言浅见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三章 道言浅见说(1 / 2)

若有半点误解,误解便产生幻想,幻想产生美。

——三岛由纪夫

见过刘启之后王允也没闲着,窦太后可是大汉的实权人物,并且对自己这些年来也是十分的照顾的。

虽然因为刘荣的事情有些许膈应了王家人,不过王允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去探望一番,想了想王允便向窦太后的行宫走去。

此时的窦太后正在宫殿内诵读《老子想尔注》。

(注: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主要作品就是窦太后正在观看的《老子想尔注》)

“飘风不终朝,趍雨不终日。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好呀好呀,没想到王家小子对黄老学说也有如此研究。”

窦太后满怀笑意的诵读者,一面称赞着书籍,一边也对王允刮目相看。虽然王允这些年给她的惊喜从来不断。

汉代建国初一直施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而窦太后作为三朝老人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更是深信不疑。

她见过汉初百姓生活的艰苦,大汉能有今日的兴盛离不开道家的治国理念。同时这也是她对文帝的怀念。

正当她想继续读下去的时候门外传来了宫女的声音。“太后,槐里候求见。”

窦太后本想回绝的,突然想到槐里候不就是王允吗?

“宣他进来吧。”

“诺”

不一会儿王允进殿后很自觉的找了个团蒲便跪坐起来,虽然殿内有椅子,甚至窦太后坐的还是休闲躺椅。

“行了行了,你不喜欢跪坐我又不是不知道。自己搬张椅子去。”

王允呲呲牙,“谢谢祖母。”

待到王允坐定后窦太后发问了,“听说你去找启儿了?”

“嗯,关于大汉军制孙儿有个想法便找姑父商议一番。”

听见王允的话窦太后眉头一皱。

而后接着问到:“大汉今日的军队不行吗?”

王允也没打马虎眼:“和孙儿心中所想还是有些许差距,孙儿想把大汉的军队打造成一只仁义之师同时也是一只虎狼之师。

但是姑父并不是太支持,当然这也是因为孙儿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全面。现在和姑父交流一番孙儿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了。”

听见王允的回答窦太后的眉头才舒展开,在她的心目中老的都是好的,这些久的国策都是大汉一步步变强的根本。如果这些小辈胡乱想动摇国本她肯定训斥一番。

“嗯,明白就好。我大汉以黄老学说治国,这些年来老身是亲眼看见大汉由弱到强。你们可别动那些花花心思。

再说了,祖母问你,“你在朝中可有官职?”

王允想了想,而后开口,“槐里候这个爵位算吗?”

听见王允的回答窦太后哑然一笑,“算,算个屁。你呀你,不为朝臣却想插手国事。也不怕步子太大扯着自己。”

听见窦太后这个过分“接地气”的话语王允没敢反对,只是挠了挠自己后脑勺尬笑。

“哼,别装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小子的心思。鬼精鬼精的,在我勉强就装傻。”

“来,给我说说你的想法?”

窦太后虽然不喜国事的更改,不过他对王允的想法还是挺感兴趣的。毕竟王允给大汉带来的这些新奇玩意至今都没有让他失望过。

“孙儿是这样想的。。。。。。”

不一会儿王允将自己的军校筹备计划给窦太后复述了一遍,同时也讲刘启对他这个计划的评论也说了一遍,不过对于刘启身体的那一块他确实略过了。

窦太后听完点点头,“你所说的军民一家这个思想是极好的,不过启儿说的也没错,我大汉边境确实不安定。你这个想法注定难以实现,毕竟这些封王以及匈奴这些家伙是真的不安生。”

不一会儿窦太后又开口到:“上次你给我看的那个《老子想尔注》我已经看完了,写的是十分不错。我老人家还以为你小子自会搞一些小发明,编一编故事。没想到你对黄老学说也有如此研究。”

“嘿嘿,祖母缪赞了,其实孙儿也只是略懂,略懂。”

听闻王允的话窦太后给了他一个白眼,“你还真是谦虚啊,什么都是略懂略懂。不过你这些略懂却是天下大部分的人花一辈子都完不成啊。”

“嘿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