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其他类型>农家内掌柜> 第455章 泄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5章 泄密(2 / 2)

“当然了,炉火而已,没什么不大不了吧!”华国庆不以为然道。

华珺瑶轻轻叹了口气,不紧不慢地说道,“只要给我一颗不超过50微米的灰尘就足够了。我会把这颗灰尘放在电子显微镜下面,用探针把它一层一层地剥开,就像看树干上的年轮一样,分析每一层的燃烧情况,从而把你窑炉里的烧结过程完全还原出来。还有,通过对这颗灰尘进行光谱分析,我基本上能够分析出辅料中包含了哪些微量元素,甚至能够估计出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

“这……”华国庆傻眼了。

“怎么就不吸取教训呢?当然小日本从铁人王进喜的一张在《中国画报》上刊登出来的照片,日本情报专家根据这张照片,解开了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的秘密。”

中国最著名“照片泄密案”,是由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一张照片引起的。

在这张照片中,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日本情报专家据此解开了中国当时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的秘密。

1、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衣着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2、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

3、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备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庆幸的是,日本当时是出于经济危机,根据情报分析结果,向我国高价推销炼油设施,而不是用于军事战略意图。

“当然虽然有些夸张了,但你不能否认小日本对情报的分析能力。”华珺瑶缓缓地说道,“他们为了进一步调查证实,日本商人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他们当然到不了大庆,因为当时的大庆尚未向外国人开放。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后来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车时发现,那张照片中的原油罐车上

有一层很厚的尘土。在北京火车站,日商从停着的一辆辆满载石油的油罐车上取下一层尘土,作为样品拿回国去化验。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来看,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照片泄密”之说代表了一种相当“主流”的观点,但历史远比上述复杂。概言之,仅凭一张照片就解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低估了从公开资源获取情报的难度和专业性,同时将保密宣传简单化了。

华珺瑶难过地又道,“严格来说,大庆油田“泄密”一说有其合理性,但指责日本人窃密明显证据不足——窃密和通过搜集公开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两码事;防止新闻报道泄密无疑是正当的,但要阻止别人从公开资料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除非你拿出美国人当年搞曼哈顿工程的那种劲头,施行系统工程和全面控制,并杜绝任何形式的宣传活动。

必须承认,在所谓大庆油田“泄密”事件中,日本人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竞争性情报搜集活动。”

“一般来说,公开的各类资料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是技术情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并非是新鲜事,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今后仍然如此。”华珺瑶淡然地说道。

尤其以后,在信息网络和数据掘金技术流行的时代,你更难阻止别人获得充分的间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相当准确性的判断。(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