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大唐李承训> 第301章 吐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1章 吐蕃(1 / 2)

吐蕃。

最后楚霸王李承训的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了吐蕃这个地方。这里也就是后世西藏的地方,这里号称世界第三屋脊的青藏高原。

高原气候变化莫测,并不是一般军队能够忍受的。楚霸王李承训心里知道,在前一世,天下无敌的李唐军队在李世民这位天可汗率领下,也没有攻破这里,反而是逼的李唐王朝只得将公主下嫁。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成了一段佳话,但是却也让吐蕃与大唐之间的战火连绵不绝了半个世纪之久。这一点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半个世纪的战火给大唐人民带来难以数计的灾难与破坏。

而且最让人气愤,也是李承训最看不过李世民的就是,能够让吐蕃这般崛起一发不可收拾就是因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书籍与科技。

大唐高深的科技文明,传入吐蕃,加速了吐蕃的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当初大唐当年的所受的灾难,战火都是李世民做的乱。

这也是楚霸王对于秦王李世民最为痛恨的原因,民族的仇恨,大于一切。看着地图,李承训的心里闪过了一系列的想法,对于吐蕃这片地方,李承训向往已久。

虽然这片土地气候干燥,并不是很适合人类居住。

七到八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吐蕃史6世纪至9世纪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为强大的势力、并走出了封闭的内陆高原。

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勃勃生机。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一个个小邦政权或部落联盟得到了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的扩大。推动了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又实现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时代,族群的认同感加强,藏族得到了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

《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

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

这便是李承训记忆里面的关于吐蕃记载,只是李承训也是心里清楚,自己麾下的军队,无论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都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次军事行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