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生之新农村> 第一百三十章村里来了说书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章村里来了说书匠(2 / 2)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评书这种新鲜事物也开始愈加的流行起来。王勇的很多小伙伴每天下午放学,一路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评书。

有一种说法,评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等到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们周游列国,旁征博引,往往以故事作比喻,例如刻舟求剑的故事,据说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说书人一般都认为说书这门艺术形式起源于东周时期,祖师爷就是周庄公。

这位老爷子名叫姬佗,生于何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82年,乃是东周第三代的君王,也叫周庄王。

可这么一位国君怎么就成了说书的祖师爷了呢?

别急,大伙先翻翻《史记》这本千古著作吧。在《史记》中对于周庄王的描述很简单,仅仅只有几十个字记载了他挫败了一场未遂的政变。

说的是当时一个叫黑肩(这名字起的,多有内涵啊!)的大臣密谋要杀掉庄王,立他的弟弟姬克为王。

因为被一个叫辛伯的人告了密,庄王记忆叛国罪处死了黑肩。他的弟弟姬克吓得匆忙逃到了燕国。

就这么点事,除此之外,《史记》里没有记载任何其它的关于周庄王的事迹,更别说和文艺界人士交往的记录了。

他之所以成为祖师爷,估计就是后人杜撰附会而已。就像是朱元璋成了后来讨饭的祖师爷一样。后人将之当成祖师爷根本就没经过人家的允许,属于侵犯人家的名誉权!

关于周庄王成为说书人的祖师爷的传说倒是有三种,其中之一就是说他本人比较孝顺,是个大孝子。

看到妈妈犯病的样子,非常痛苦。于是他就坐到妈妈床前给妈妈讲故事。老人一听,挺高兴,感觉这病也没那么厉害了。

可时间一长,周庄王知道的故事都讲完了,实在讲不出什么故事来了,可是老母亲还想听,那可怎么办呢?

人家是一国之君,手底下有的是能人。于是他找来梅、清、胡、赵四个大臣,让他们轮流给自己母亲讲故事。

等到他去世之后,新领导上任,认为这四个人就会讲故事,却拿着国家发给他们的高薪,没啥用,干脆就把他们四个人都给辞掉了。

这四位丢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干脆破罐子破摔,干起了个体户,到处走村窜巷的给人讲故事,后来这四个人就成了曲艺界鼎鼎大名的四大门户的祖师爷。

第二中传说有点不靠谱,前半部分和第一种一样,都是说周庄王行孝道的事。妈妈病了,他为了给老人家提提神,就天天给老人家讲故事。

只是这里面没有那四位大官什么事了,而是多出了一只鼓。说是老人一犯困的时候,他就敲一下提醒老人你认真点,好好听讲。

这种做法似乎周庄王不是在行孝道,而是在卖弄口才,强迫自己生病的母亲听他讲故事一样,真是不靠谱。

至于第三种,应该是最靠谱的。因为他的根据是源于某些史籍中关于周庄王“击鼓化民”的记载。

周庄王为了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教化百姓,特地命令四名官员分别携带了红黄蓝白四面不同颜色的鼓到那些治安状况差,民风不好的村子,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

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非常吸引人,去得了良好的效果。据说凡是经过讲故事宣传的地方,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有的地方甚至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

正因为这样,作为“击鼓化民”的创始人,周庄王当仁不让的就被树立成了说书人的祖师爷了。

以前,曲艺艺人每到农历四月十八,都会自发的到药王庙去聚会,为自己的祖师祝寿。

哎,等等,人家那是药王庙,关你周庄王这个说书的祖师爷什么事啊?

嘿嘿,别急,这里面还是有点说头的。相传,周庄王生日是在四月二十八,而药王孙思邈的生日也是这一天,所以这些徒子徒孙门一商量,干脆那咱们就提前办了吧!

最关键的一点,之所以要到药王庙,那是因为在药王庙的配殿一般供奉的就是周庄王!(未完待续。。)

ps:今天两更感谢这些日子以来各位书友的支持和厚爱!

目前网文还在严打期,新书还好,只有两张被禁,已经完本的上一本就惨了,房子都没好意思数,到底被禁了多少章!

新书被禁章节已经修改过了两遍了,老书也修改了几章,只是不知道通不能通过审核,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禁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