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长生归来> 第三十九章 象耳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 象耳读书处,头白好归来(1 / 2)

“李太白曾在象耳寺读书,估摸着应该就在此处吧。”林露露不确定说道。

“不是此地,但也离此地不远。”姬林摇摇头,目光中满是感概。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这四句话,乃是晚唐道士杜光庭所写,说的便是李太白在象耳寺读书的经历。

此诗,同时也描述出了象耳山那种“山中人无迹,花开水自流”的参禅意境。

“谪仙李太白,文章天自成,没想到当年那个吊儿郎当的小屁孩,居然在千年后拥有如此名声。”

摸了摸鼻子,姬林望着眼前这一洼,亦如千年前静静流淌的泉水,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鲜衣怒马,仗剑高歌的少年。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这首五言诗大气磅礴,一股燕赵之地豪侠风采似要跃纸而出,震古烁今。

多年前武侠大宗师金先生,在香江读此诗击节赞叹热血澎湃,以此诗为灵感,一部武侠巨著由此诞生。

这首《侠客行》乃是中年时代,李太白回忆少年时代游侠生活所著。

《侠客行》虽然是假托燕赵豪侠之士来叙事,却未曾不是李太白本人的真实写照。

李太白十五岁练剑游侠,一心求仙问道,十八岁归隐蜀地,足迹遍布整个天府之国。

在蜀地的短暂生涯,影响了李太白的一生,也成就那个让贺知章叹为观止,称其为“疑是太白金星谪落人间”的诗仙之名。

这其中,有一个被历史尘封的记忆碎片,掩埋在岁月的尘埃中,除了姬林和李太白之外,再无他人知晓。

少年时代的李太白,读书不怎么上心,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向往的是非“主”流的生活。

那一日,姬林路过眉州,在象耳寺中和友人道会大和尚谈经论道,谈到兴起之时,却被门外的嘈杂声音打断。

“那顽童又来偷鸡,简直是岂有此理!”

道会大和尚参禅多年,乃是大唐有数的高僧,却依旧忍不住心中的滔天怒火。

“区区一介顽劣之童,大师何来烦扰?”

姬林大讶,实在想不通道会如此佛法“精”湛之人,居然会被一个顽童弄的焦头烂额。

“卧龙兄你有所不知,这小童根骨绝佳,无论是修道还是修佛或者学习儒术,那都堪称绝代风华。”

“这天下,竟然有如此人物?”闻言姬林顿时动容。

姬林长生几千年,见识过的名人高士,如恒河之沙数不胜数,但能承受的起“绝代风华”这四个字的人,着实不多。

“此子堪称天上太白金星转世为人,贫僧欲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奈何此愿习武,却不肯跟我学佛。”

“而更为气人的是,此子颇有古之赵燕游侠之风,曾言不吃光我象耳寺中之鸡,绝不离开象耳山。”

道会大和尚佛法“精”湛,在武学上也是造诣非凡。

但佛门讲究上天有好生之恩,道会虽然不爽少年偷鸡,却总不能一巴掌拍死少年吧?

更何况,那少年轻功甚为了得,一个情况不对,就会脚底抹油“跑”路。

一来二去,这少年自然成了象耳寺,众僧谈之色变的问题少年。

“大师,若是我能让此子浪子回头,不如你为我烹制一锅上好的茶籽鸡如何?”

“卧龙兄,你……”

闻言道会大怒,但见姬林似笑非笑,这才醒悟姬林是在和自己开玩笑。

武阳人多长寿,长寿秘诀在于茶。

武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甚至能追随到三皇五帝之时。

武阳有仙山,山名彭祖山,乃是为了纪念彭祖而得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