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第971章 分校计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71章 分校计划(2 / 2)

香江教育署有规定,中小学校开班最低标准为25人。实际每班的学生人数在三、四十人之间,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略多一些。

但香江地价太高,其它成本也居高不下,学校对每一寸空间都会精打细算,挖空心思的提高利用率,所以教室有限,很难增加班级数量。

因此,英才基金原来每年往学校里塞人一般不会超过三十人,而且岔开了年级,尽量保证每个班不超过两人,对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压力并不大。

不过,从去年开始,三十人的心理界限被打破了。华仁小学和华仁中学,分别接收了英才学生二十余人,经过好一阵磋商和协调之后,才算安顿下来。

今年的情况与去年相仿,但斯蒂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架设未来系的下一代越来越多了。

架设未来系是在1982年成立的。成立时公司除了个别技术和管理职位,大部分职工都是年轻人。

之后公司的发展也是这个模式,以招聘和培养年轻人为主,关键位置才会选择挖人。

经过七年的发展,当初的这些年轻人,已经有不少人都结婚生子。他们的子女大些的已经四五岁了,然后呈现金字塔结构,人数越往下就越多。

孙大海第一批操盘小组成员彭嘉怡就是这样,她和劳尔森的孩子今年已经五岁了。现在孩子被他们送进了一家私立幼稚园,明年就将面临着上小学。

斯蒂文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公司高层例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设计的解决方案。

特区分校,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香江的情况大家都心里有数,虽然建校用的土地与商业用地不同,但想要向政府申请的话,其难度不亚于耐心挣钱,然后直接购买商业地皮建学校。

严格地说,这是在拼各自的名望和身后的关系网,英才也好,架设未来系也罢,还是显得太稚嫩了些。

因此,将学校建在距离不远,且土地储备丰富,生活成本较低的特区,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与会的高层,对这个方案大多持认可的态度。

当然,也有人提出,在国内建校虽然成本低,但各项审批并不比香江容易,而且其质量和权威性不如香江学校。因此建议请英才教育基金增加捐助的学校数量,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提议并非不可行,只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能算是权宜之策。

学校如果建在特区,其实对职工家庭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完全寄宿制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且,不足一小时的车程,甚至可以吸引到一部分中低收入的职工前往特区分校附近购房,以减轻他们在香江的生活压力。

经过讨论,最终乔宏伟拍板,采纳了斯蒂文提出的建立特区分校的方案。并随即派人前往特区,在罗湖口岸附近寻找适合建校的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