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我的脑中有根弦> 第二十一章 对刘沐阳的考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对刘沐阳的考核(2 / 2)

华夏大学是国内最好的大学,综合水平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即便三个人只是三十五六岁的副教授。

说实话,这次三人到天阜市考察刘沐阳纯属无奈,从心底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因为孙守信在华夏大学理学院地位太高,他的话就是校长也得听从,但一个自学成才的人水平能高到什么程度?

三个人,带队的叫做李峰,是理学院的副院长,三十六七岁的样子,是一个南方人,普通话说得不太好。

“小刘呀!你怎么认识的孙教授呢?”

刘沐阳的事情在理学院引起了很大争议,对他提起审核程序完全是孙守信教授的提议,其他人完全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华夏大学可不是那些三四流的学校,这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很多人都是华国近代史中声名显赫的人物,即便是当代,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内顶尖的人才都有不少,天阜市有三百多万人口,每年高考也就只有五六个华夏大学的名额。

高考如此严格,老师的招聘自然更加严格,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就不要想了,就是博士学位也得经过层层考试,最后由几位专家级的老师进行面试后才能成为华夏大学的老师,毕竟经过严格选拔才能保证师资力量的强大,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除了正常考试外,学校也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特聘,主要是针对那种拥有超强专长的特殊人才,这些人才可能并没有太高的学历,但学历不代表能力,有的人压根就不在乎学历。

特聘制度算是华夏大学的传统,来自于在大学创建的早期,那时国家危难人才奇缺,大学担负的不仅是人才的培养,还有振兴国家大业的重任,为了加快培养人才,学校在社会上广收人才,很多封建社会的人才都被招收进来,这些人哪里有什么学历?

但就是这些人,为华夏大学和国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最终也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所以特聘制度也被流传了下来。

不过到了今近二三十年,特聘制度基本上很少使用了,毕竟大学教育完全普及,人才的选拔非常正规,旧社会还有一些自学成才的人物,但在如今谁社会下,自学的东西哪里比得上正统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你自己看书领悟是完全比不过接受系统的教育,就好比竞技体育,在家练习的人比得过正规训练的运动员吗?根本不可能。

现在刘沐阳的情况就是如此,没头没尾就对他进行审核,甚至刘沐阳的个人信息都没有弄准,只知道他是一家还算是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成绩什么的也还好吧。

对这样一个具体情况都没搞清楚的人进行副教授的考核,如此情况在华夏大学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当然,这后面有孙守信教授的原因,他在两天之内给华夏大学的校长以及理学院的院长打了五次电话,逼着理学院赶紧落实,理学院迫不得已才派出三个人来,说是应付也好迫不得已也好,反正这三人没觉得这个刘沐阳有什么特殊。

或许孙守信教授年纪太大,脑袋有些糊涂了。

对特聘副教授的审核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有很多程序,不过现在这些程序都免了。

在刘沐阳的家中,李涛三人客气了几句后就步入正题。

“刘沐阳,这是一套题目,你先看看,如果可以就做一下,限制时间是两个小时。”

李涛拿出一套卷子放在了桌子上。

“又写卷子?”

刘沐阳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答过卷子。

“好吧!”

刘沐阳找了一支趣÷阁,然后眼睛在卷子上扫过。

这两天刘沐阳在图书馆里泡了很久,看了大量的物理和数学书,嗯,不应该说是看书,应该叫做翻书,一本一百多页的专业书半个小时差不多就看完了,其中不乏都是什么微积分、线性代数、数论这种对常人如同天书一样的专业书,全部都是融会贯通。

当然,这也归功于刘沐阳在大学时底子好的原因,可那时他毕竟不是数学专业,只学过一些基础,更高深的书籍却没有看过。

不过他现在大脑异常发达,理解能力都爆表了,高深的数学知识在他眼中就跟初中题目一般,可以说,他现在就是一台人形智能电脑,只要不是那种涉及到天文数字级别的运算,大概几秒钟就能得出答案。

所以,眼前的这些题目在刘沐阳眼中还真的算不得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