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重启工业时代> 第35章 回蜀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回蜀中(1 / 2)

第35章回蜀中

“小李啊,你就说说吧!小黄不是不知轻重的人!”刘向阳也看出了李艳的顾虑,不过他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忌讳,相反的还觉得是一件好事。

蜀中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工业大省,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相对于其他省都要差得多,特别是近些年私企的壮大已经隐隐于国企形成了分庭抗礼的程度。正是如此,如果能开辟出一条另外的贸易之路,刘向阳相信无论是蜀中省的企业还是外贸厅都是希望看到的。当然,轻工厅也会支持。

看到刘向阳开了口,李艳才缓缓道:“我们这次去俄罗斯主要就是在波格拉尼奇内区考察,这是一个和我国HLJ省SFH市紧靠的第一站,位于滨海边区的西部,是我们与俄罗斯最直接的边境贸易地。

通过了解,在波格拉尼奇内区内有不少国内的人,也就是你口中的倒爷,就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向他们输出轻工业产品换取物资,然后运回国内赚取差价。不过那边的情况很复杂,即便是我们也是通过特殊渠道才接洽到。”

李艳的意思很清楚,对于私下的贸易国家既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完全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情况很复杂,再结合俄罗斯目前的情况来看波格拉尼奇内区这个小小的边境城市肯定充斥着俄罗斯各阶层的人,这些人都希望通过这扇大门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利益。

如此一来就变成了关系错综复杂之地,甚至黑吃黑也不是没有可能。

说到这儿,咱们就不得不说说中俄建交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1949年10月2日,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于1950年2月14日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并开始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进行友好合作和相互支援。

然后又在1953年5月和1954年10月双方签订的有关经济合作协定,苏联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了156个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50年代和6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新中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的。但到了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步恶化,陷入紧张对峙状态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中苏冷战期。

第二个阶段则是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力主“新思维”,成为中苏恢复正常关系的推动者并于1986年在海参崴发表讲话,明确表露出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并提出准备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讨论创造睦邻气氛问题。

直到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破冰之旅”,表示愿意消除阻碍中苏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即苏联从中苏边境和阿富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过渡期。因为苏联解体的缘故,俄罗斯方面经济衰退虽然签署了《中俄两国会谈纪要》但事实上双方的贸易关系却并不热烈,相反更多的还是建立在民间私人业务往来。

直到1992年1月底,李鹏总理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联合国首次会晤,确定两国在1989年和1991年两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俄友好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蜀中省轻工厅会前往波格拉尼奇内区考察的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