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五百三十四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三十四章(1 / 2)

你说谁能“因命芹弃”,命作者把它删去,有这么大权威,还有,这个畸笏叟的批里面有几次称“余二人”,我开始都弄不明白,很长时间都弄错,有时候觉得“余二人”一个大概是畸笏叟,一个是杏斋、松斋,猜来猜去。

现在也想通了,“余二人”就是他的双亲,如果这个是他的儿子的话,他完全可以这样讲,我两个人也可以宽慰了,因为儿子是两个人的,是父母亲的,等等。这里就不再做多考证。

至于第四种的话,我们叫“圈外人”,圈子外面的人,但也比较早,有一些可能了解曹雪芹原稿八十回以后写的大体内容,有些不了解,但是都是早期的抄本里的。

这个也有一批人,大体就是这么四类。

而第七点,关于成书的时间同书当中的破绽。

怎么说呢,在甲戌本里面,多出一句话是其他抄本里所没有的,就是说到“至脂砚斋甲戌”,甲戌是什么年份呢?

是1754年,曹雪芹1764年死的,1754年刚好还有十年,三十岁的时候,1754年“抄阅再评”,我把它抄阅过来了,人家诸公评过了,我再评仍用《石头记》,我宁可坚持用《石头记》。

所以他的署名叫《石头记》,有这么句话。

由此可见,在1754年之前曹雪芹已经有了全书的初稿,尽管有些要散的,有些要分的,还没弄清楚,他这里还没整理出来,只有十六回。

但是初稿都是有的,因为后来其他本子还是整理出来了,而且在这个书的楔子上面已经说了,曹雪芹在稻香村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如果没有弄好的话不会讲这个话,实际上就是创作改改写写,改了五次了,哪怕第五次没有完成,改了一半,这么也算第五次了,反正初稿是有的。

比如《凡例》诗里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前面多了一个《凡例》——最后一条,就是此书开卷第一回,也就是后来被抄到现在很多流行本子前面的第一段话里面有一首题诗。

这首题诗里面最后一句话讲“十年辛苦不寻常”,就是改来改去,改五次的稿子,前后改了五年,这样来算,我们如果没有成见的话,《红楼梦》从开始写到写成用了十年,应该是二十岁之前开始写,在三十岁之前写完。

很多人讲好像年龄不大一点写不出来,但是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对于曹雪芹这样一个天才来讲,十八九岁开始写,写到二十八九岁,十年,他初稿都已经写完了。

可是需要说明,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最后一回都有,这个大家稍微研究过脂砚斋的都知道。

它最后叫“金銮情榜”,一个榜贴出来,里面对每一个人还有几个字的评语,贾宝玉出家也写了,“悬崖撒手”都写了,林黛玉死都写了,写完了最后一回末尾他都讲到了。

有人说这个太早,有人说十八九岁写到二十八九岁,这么伟大的小说能写出来吗,不相信也合乎情理。

比如前苏联有个作家叫肖洛赫夫,他写了《静静的顿河》,这么厚四本,你如果看电影的话可能一晚上看不完,要看好几个晚上,场面也蛮大的。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写出来的吗,《静静的顿河》出版的时候肖洛赫夫二十二岁,就因为这一点有人怀疑他写不出来,是剽窃人家的成果。

他为此打了一场官司。

到后来肖洛赫夫的手稿找到了,这种谣言就破灭了,他确实就是二十二岁之前写的《静静的顿河》。

曹雪芹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或者是二十岁之前开始写,就写不出来,我觉得这是根本不成其为理由的。

总体来讲,《红楼梦》的结构很严密、很合理,描写很精细,但是也不要否认里面破绽不少,这些破绽从小说描写来看根本连缺点都算不上,可以略去不计,但是有些研究者就非常认真,就是要找这个破绽,而且得出些结论。

是哪些破绽呢,一个是说小说人物年龄前后不一致,或者有矛盾,譬如说贾宝玉到底是十三岁,十四岁,还是到十五岁到十六岁,前后写的不一致。

现在举的最多的比如说巧姐,还有元春到底比宝玉早几年生的,还是第二年就生了贾宝玉,那等于差不多年龄,还是过了若干年以后再生的。

即使后来有些人补,补来补去,补了这里那里有矛盾,补了那里这里有矛盾,年龄大小不一致的地方有很多,严格说来是破绽。

但是我们总的来看,曹雪芹在写的时候如果不把宝玉写得小一点的话,他跟姐妹们怎么能同住到大观园去,那姑娘小伙子也不大合适。

由此所以要给他写得小一点。

但太小也不行,一开始就要让他有爱情的可能性,写他的生理过程,得写第五回,要写太虚幻景的梦,要写他跟袭人的超过一般的关系。

以此来表示他不但是个孩子,好像应是个男人了,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五次修改,改来改去,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有一些矛盾,差一年两年我说一点都不奇怪,我们看《红楼梦》里面并没有觉得这是破绽。

此外还有地点,比如大观园这个地点有时候也有前后不一致的。

还有梨香苑,本来说是在大观园的西北角,西面,但是写到后来他又说从东门走了,到东面去了。

这些小的破绽这都是有的,这些都是一稿多改,改了四五次才产生的不统一。

但是现在有些人太认真了,就得出相反的结论,说《红楼梦》这部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成的,是原来有一个人写了一部书稿曹雪芹拿来改的。

这个还是受到小说前面的开头虚构的影响,有二书合成说,有三书合成说,还有个日本的作者说是六书合成说。

哎,怎么说呢,小说不是理论文章,理论文章你这篇文章哪几个观点,我这篇文章几个观点,各有好处,我可以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

小说怎么个合法,有人物的,都有不同的个性,我还没有看见过,特别是长篇小说,能够有两个原来不同的小说合在一起,就由曹雪芹最后把它合在一起,这能成吗,所以我们说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的。

第八点,我就讲曹雪芹最后十年没有在写也没有在改《红楼梦》,这一点提出来的话,很多人都很疑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