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二百六十七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七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1 / 2)

当然,宋朝与酒有关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除此之外,比如还有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庭贫寒,他自幼刻苦学习,终于考取了进士。

他为官,清正廉洁,走到哪里,就把善举带到哪里,为民兴利,为民除害。

他不惧权贵,敢于直言,一身正气。

而且范仲淹曾领导“庆历新政”,提出“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十点主张,志在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现实。

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实行。

可惜只一年的时间,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来得及实施,就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被指责为“朋党”。

范仲淹被离开朝廷。

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变革,是王安石变革的前奏。

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斥到西北边陲。

当时西北方面的西夏国对内地的骚扰日日严重,不但边民不得安宁,还危及内地。

每当西夏军来侵扰时,总是大官派小官去仓促应战,搞得人人怯战。

范仲淹来后,改变以往的作法。

他把1万8千名士卒编成六队,加强训练,无战事的时候就种田,既巩固了边防,积蓄了力量,又节约了国家军饷开支,西夏人也不敢冒犯,于是在1044年两国达成和议。

在这期间,范仲淹写了一首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的秋天,和内地不大相同,南飞的大雁也觉得荒凉,没有留意。

四面边声是指:“凉秋九月,塞外草裏,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在重重迭迭的山岭环抱中,在长烟落日下,孤城一座,早早就关门闭了城门。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边塞形势的严峻。

下篇着重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作者自述怀抱,自我感叹~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借一杯浊酒,消万里思乡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用典,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深夜里传来羌笛悠悠,大地铺满了银霜,将军彻夜不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

由于自己想到战士,既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想念妻子、女儿,又肩负着守卫边防的重任,责任重大,没有归期,在矛盾中,只好借助一杯浊酒,来消眼前之愁,来寻眼前之乐。

这首词,表达了边塞将士同甘共苦的英雄气概。

范仲淹的另一首词《苏幕遮》,也写得很豪放,意境广阔。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写出了酒入愁肠愁难消。

白云兰天,大地橙黄,秋色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兰天连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延伸到远方夕阳之外。

下篇写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旅途的愁绪重叠相续,夜里好梦做得太少,长夜不能入睡。

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所以作者感慨地提出,明月高楼休独倚。(因为夜不能寐,所以要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却涌流出相思泪,这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包括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于1957年8月1日读《宋史》314卷《范仲淹传》时,对范仲淹的上述两首词,都作了详细的点评。

***评曰: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与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

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偏袒乃是复杂的。

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着词,写了这些。

可见***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他写的诗词,既豪迈、恢宏,又不失清丽、婉约,堪称一代大家。

他对范仲淹的这两首词,有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两首词写得确实是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范仲淹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要知道欧阳修4岁丧父,寡母教他读书写字。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学习用品,妈妈就在地上用芦苇教他写字。

二十岁后,欧阳修考取进士第一名。

庆历三年(1043年),有志于改革的宋仁宗皇帝,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担任谏官,欧阳修就属于其中的名士之一,当上了谏官。他非常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他几次受到株连,被贬官。

当有人说他和范仲淹等人是“朋党”时,他毫无畏惧,并在“朋党论”一文中,义正严辞地指出:朋党自古就有,分君子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

小人为私利而结党,无利则朋党散,所以也可以说小人无朋党。而君子之间,坚守的是道义,奉行的是忠信,爱惜的是名节。

只有君子之间,才能同道相协。为了治理国家,能同心共济,始终如一。所

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作为国君,只有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才能太平。

欧阳修的“朋党论”,见解深刻而切中要害,虽然遭到许多人的忌恨,但皇帝却奖励他敢于直言,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并对身边的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那里寻得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做出卓越贡献,成为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

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叫《醉翁亭记》,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乐的社会风俗的描写,表现了自己治滁的政绩,抒发了与民同饮,与民同乐的理想。

文章写的技巧很高,如行云流水,铿锵有声。

全文连用21个“也”字,把当时的情景,活灵活现在读者眼前。文章的第一段,写“醉翁亭”的来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一段是说,由于醉翁亭周围山也美,水也美,所以太守与客来此饮酒,饮少辄醉,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山水之美而陶醉。

欣赏山水的乐趣,只能心领神会,喝酒只是一种寄托而已。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成语,生活中经常使用。

第二段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的变化。

第三段重点描写“醉翁亭”中饮酒之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虽然都是就近钓的鱼,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酿泉水酿成的。

这样的野餐野味,别有风趣。

众宾有下棋的,有投壶的,有坐的,有站的,众宾欢乐,太守颓然醉乎期间。

写出了国泰民安,祥和的社会风俗。

此文写法错综有致,气势磅礴,行文流畅,音调和谐,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欧阳修不仅散文写得好,他的诗词也写得好。

欧阳修喜欢饮酒,自称醉翁。他乘船饮酒游西湖,其中一首《采桑子》词: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船下~

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乘坐彩绘的游船,听着急管繁弦演奏的音乐,朋友之间行令饮酒,玉盏催传,一醉方休。

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任船漂游,任君醉眠。

下面写醉后观湖之乐。船在水上游,云在船下飘,“疑是湖中别有天”,把情和境写活了,使人如临其中。

欧阳修的另一首《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是当年醉里声。

这首词是欧阳修退休后所作,是一首激烈的感慨之作。

十几年前,欧阳修任滁州太守,写出《醉翁亭记》,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仕途也很顺利。

但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光阴之快叫人吃惊~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政治上受诬陷,遭贬斥,忧患凋零,今非昔比。

下篇说自己的容颜,虽然鬓发已苍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几年前一样,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规律,人老心不老。

手把酒杯,重听旧曲,人虽衰老,把酒独酌,情何以堪~

欧阳修善于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用清丽自然的语言,描写生动优美的风景,借酒抒发委婉深沉的感慨。

如欧阳修的《浣溪沙》词: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上篇写景,每句一个“动词”用得贴切,把景写活了。

逐画船的“逐”字,说明春日游人之众;四垂天的“垂”字,说明春水之辽阔;出秋千的“出”字,用得极精湛,词评家晁无咎说:“只一个?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篇写作者在船上欢宴饮酒的场面。

白发是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上插花,表现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六幺”即曲名,“拍”是歌的节拍。

在画船,急管繁弦,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尊前欢饮了。

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词,写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

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美好。

花底忽闻敲两浆~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响~

惊起望~

船头搁在沙滩上。

这首《渔家傲》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饮酒逗乐,任船漂游,船搁沙滩的快乐情景,特别清新,特别富有生活气息。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浆,”不写人而自见人,不写船而自见船。

女伴闻声而来,荷叶当酒杯,随船摇晃,杯酒也晃。

酒也香,花也香。少女的脸腮红,喝酒后脸腮更红,荷花是红的,酒后的脸腮比花更红。酒喝多了,不觉在绿阴下的船上睡着了,因无人划船,船自漂游,船头才搁浅到沙滩上。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一个山丘上建造一座平山堂。

他离开扬州回京城任职后,有一次送朋友刘原甫去扬州赴任,他写了一首送别词《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

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

尊前看取衷翁。

平山堂虽不算高,因为建的地势高,所以从平山堂四面的窗望出去,都是晴空。站在窗前向远处望,近处的青山历历在目,远处的山峦,抹抹糊糊,山色似有似无。欧阳修亲自在平山堂前种的柳树,几年不见,不知长得如何,

要送别的客人刘原甫文思敏捷,所以称文章太守,又能一饮千钟,才能横溢,气度豪迈。末二句感叹人生易老,要及时行乐。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他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贾文元当北都太守时,常与欧阳修畅饮。

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

不料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无动于衷。贾感到很惋惜。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向欧阳修敬酒祝寿,一曲又一曲地献酒。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

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如果是欧阳修是大名鼎鼎的话,那么柳永就是众所周知了,的确,他也是宋朝一个爱好喝酒的大名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