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买宋> 第一百六十三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三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1 / 2)

的确,老赵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稳定,做了太多的努力了,他们觉得太监会专权,会乱政,所以就打压太监,这是从汉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觉得外戚会专权,会乱政,就打压外戚,这也是从汉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觉得宗室会专权还会造反,不太放心,就打压宗室,这还是从汉朝和唐朝这两个人古代最强盛王朝汲取的教训。

他们更觉得武将会专权会造反,这不仅是从前朝汲取的教训,还有自身的典型事例说明,毕竟老赵就是干这个出身的,就更不放心武将了,老觉着他们会憋着造反。

所以把这几大势力都打趴下后,老赵终于稍稍放心了,但是,问题也随之来了,那就是治国总不能不要人吧,可到底用谁呢?

思来想去,老赵不禁眼前一亮,猛地一拍脑门,想到,对了,可以用文官啊!

因为文官是自小读圣贤书出身,每天都是之乎者也礼义忠信,节操应该比较高,总不会造反了吧。

毕竟有句俗话说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说秀才大多喜欢纸上谈兵,理论上说的多,就会瞎BB,但是缺乏行动力,而且胆子小,顾虑多。

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秀才不会发动群众,联系群众,光是几个人空谈,更不会带兵打仗,百无一用是书生嘛。

而且前朝好像也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用文官吧!

于是赵匡胤大手一挥,定下了以文治国的基调,一边着手分化镇压军权,一边着手优待大臣和士大夫。

并且为了永远消除军人掌权的可能性,老赵采用了釜底抽薪的一招,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杯酒释兵权”。

怎么“释”的呢?

就是他做了皇帝不久,有天晚上把石守信等大将统统都召到宫殿里来,大家喝酒。

喝到半醉的时候突然叫手下人统统滚蛋,就咱们哥们弟兄几个说点心里话。

就见他是故作叹息的说,唉,你们不要看我做了皇帝好像很开心啊,其实这皇帝可不好做的。

那些人就很奇怪,说你做皇帝怎么还不开心呢,富有四海,整个天下都是你的,有什么不好做的,有什么事啊?

老赵就再次叹息说,唉,这还不简单啊,说的这么好,所以你们谁不想做皇帝呢?

这一讲,这些大臣们立即都害怕了,统统跪下,说别别别,陛下你可千万别开这种开玩笑,我们从来都没有动过这个脑筋,要是动过就天打五雷轰啊。

老赵再次故作深沉的说,哎,你们都跟我是兄弟哥们,当然不会了,但你们想想看,你们手下的人要是有一天也把皇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他们也要荣华富贵啊!

大家就求他说,哎呀陛下,我们太愚蠢了,从来就没有想到有这一点,那你可得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不是老赵动了杀心了,想要学那姓刘的臭流氓把他们统统干掉?

老赵这点还算是比较讲义气的,毕竟都是哥们兄弟嘛,当年为彼此两肋插刀,现在也实在做不成插兄弟两刀。

所以他是叹息着说,哎,其实人生在世也不过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你们又何必那么辛劳呢,老是带兵打仗,那么辛苦干什么?真是自讨苦吃。

所以你们从明天开始就不要再带兵了,我把你们提做节度使,让你们做大官,给你们钱,你们看到好的房子就买,看到好的田地就买,反正就是买买买。

我还跟你们结为亲家,大家世世代代都友好下去,免得互相猜疑,这不是很好吗?

大家觉得诶,这个办法貌似还真不错,至少比那姓刘的臭流氓强。

于是不管是真愿意还是假愿意吧,第二天一上朝时,就由石守信杨继业呼延赞等开国九王带头,大家纷纷提要求,一个说我身上伤重,一个人说我老是生病,一个人说太辛苦了,统统要求解除兵权。

老赵自然是满心欢喜的点头批准,当然,就是不批准石守信杨业呼延赞等寥寥几人的,说你还是做你的统帅吧,带领你的杨家将火山军呼家将继续跟辽人死磕。

毕竟这几人在军中的根基实在太深,难以直接抹除,让他们继续跟辽人死磕是最好的办法。

也果不其然,最后基本上都磕死了,枝繁叶茂的杨家将只剩下一根独苗,已经独木难支,声威赫赫的呼家将几乎残了,跟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其他人,也真如他所言,统统被扶为了节度使。

当然,宋朝的节度使和唐朝的节度使是有本质区别的,也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唐朝的节度使是真的带兵的,比如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三个州的兵力都归他带,到了后来呢,连财政、民事通通都归他管,权利实在太大。

大到觉得自己不造反做皇帝都对不起自己这么大的权利,于是果断造反了,还差点成功,若不是出了个郭子仪,天知道会是什么样。

到了宋朝,有鉴于此,于是节度使就变了,变成了一个虚衔,就等于享受国家级待遇,其他则什么都没了,只是个荣誉,一个兵都不会给你带。

这么一来,军队谁来带呢?

这就要说到老赵的厉害之处了,那就是对于军事制度的改革。他把天下最精锐的部队编为禁军,一部分驻在首都,其他的则轮流驻到各地。

这个禁军是只派教练,没有人统帅的,所以《水浒》里也不完全是吹牛的,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的确,他有一批专职的军官,但这个就是训练,那么谁来管这个军队呢?

答案是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而枢密使又是文人,不是武将。

这就很戏剧性了,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也不知道说不说得清,反正真的是纸上谈兵就是了。

比如《水浒传》里的高俅,踢踢球玩就做了枢密使,连文人都不是,就是个臭流氓,想想看,就这样的人指挥,军队的战力能强到哪里去?只能是装怂咯。

而且就算是这样,还不够,枢密使也无权做主,因为上面还要听皇帝的,他并不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他只是国防部长。

那么具体带兵的将军从哪里来呢?

答案是临时派的!

很神奇吧,要出兵了,就赶忙找一个人,怎么找呢?谁知道呢,按照文官们顺眼的来呗,这个不行,看着像刺头,这个行这个行,点头哈腰的,看着顺眼多了,行,就是你了,你来当将军吧,给我打仗去。

然后便拔给你多少禁军,这样就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将军完全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仗打完了,这支部队立即调防,你也就下课了,给你个虚衔养老去。

这就造成了军队完全国家化,而不是私人化。

这要是在现代还可以,因为大家觉得军队国家化完全没问题啊,军队不是国家的而是私人的,你想干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