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还我大秦> 第101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2 / 2)

有鉴于此,唐代大文豪韩愈才会写下谏迎佛骨表。劝谏唐宪宗不要迎回佛骨迷信佛法,并列举历朝信佛之皇帝,全部寿数不长,国祚不永。

唐代傅奕更是说佛教,入家则破家,入国则破国。

以秦峰所读史书所得结论,以上皇帝崇信佛法,最终身死灭国。虽然其祸不能尽归于佛法,但是要说和佛教没有一点关系,那也太过粉饰我佛。

佛法者,其“出世间法”教人忍耐顺从,让人憧憬来世而厌弃现世,使人变成羊而不是狼。太平盛世之时,使民如羊固然易于统治。可是一旦外族入侵,这些只知忍耐顺从,如羊一般的华夏子民,如何能够抵御外辱?

华夏文明的根本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而佛教的“出世间法”教人忍耐顺从,与此精神背道而驰。

为何唐朝中期之后,中原王朝开始被各个外族欺凌,与唐朝中后期,举国崇信佛法,民风由彪悍变为软弱,有很大关系!自此以后,华夏民族不复秦汉豪迈尚武精神,佛法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从民族和民风方面来说,佛教如果不加以节制,使其自由展,所带来的危害极为深远!

那么单纯在经济层面,佛教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更是巨大。自古国力强盛者,一者藏富于民,二者国库充盈。

而佛法一旦盛行无忌,当权者崇信佛法便会广建庙宇,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耗费国库钱粮无数。

更会大量进献金帛以求佛祖保佑,比如梁武帝三次舍身佛寺,朝廷每次都要用亿万钱财,才能赎买其身。

普通百姓也会为了求得来世,而将家财进献我佛,如以一来,财富源源不断流入佛寺,藏富于民岂不是一句空谈?

而佛寺往往拥有大量良田,又不用缴纳赋税,这就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大量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天下十分财,而佛有七八。佛寺之财力雄厚,可见一斑!

三国曹孟德之所以反对厚葬,大力推广薄葬,最大的原因便是不想让金帛全部埋入墓穴之内,造成社会财富的大量流失。

那么天下财富大半归于佛寺,稍有些见识的上位者,又岂能愿意?正因为此,才有了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

除了金帛之外,更有大量佛教信徒,出家为僧不事生产。要知道在古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国力强盛的前提是人口众多。

如果出家为僧的人多了,那么在家耕种的人便会减少,当兵打仗的人便会减少,如此一消一减之间,国力岂能强盛?

凡此种种,国库岂能充盈?百姓岂能富足?太平年间尚可勉强维继,若遇天灾或是战事,朝廷无钱,何以赈灾?何以戍边?

纵观华夏历史,有这样一个规律:佛教兴,国家亡,民族弱!这一切并不是偶然,而是佛法教人忍耐顺从,佛寺占据天下大半财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但凡举国崇信佛法,一旦外族崛起,在这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这个贫弱的国家,这个羸弱的民族,基本是没有办法竞争生存的!

佛法者,作为个人信仰,对其修养智慧都大有裨益,但若举国崇信,全族皆为佛民。那么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民族,都会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

秦峰正是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听到憍萨罗城中那阵阵佛音,才会在吃惊之余,隐隐有些担忧!

此时的秦峰,虽然地处外域他邦,已经在开始考虑如何既利用好佛教,又不使其失去控制,最终危害华夏民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