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三国之天龙大帝> 我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我对三国演义的评价(转)(2 / 2)

“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

“仁爱”时却又落入了

“无能”一面,给人以

“无能”和

“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

“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

“枭雄”、

“人杰”的真实形象。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

“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

“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

“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

“绝伦逸群”,关羽

“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

“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

“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

“明略最优”,

“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

“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

“雅量高致”。刘备称他

“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

“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

“雄姿英发”,是

“千古风流人物”。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历史上的鲁肃

“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思度宏远”,

“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

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

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